附:作者生平和作品簡介(第3/3頁)

1990年,她的另一部文學代表作品《印沙安拉》(INSCIALLAH)問世。這部小說是以她獲準擔任意大利部隊隨軍記者,也是她最後一次作為戰地記者去采訪時的經歷創作而成。故事以20世紀80年代黎巴嫩內戰為背景。當時,聯合國派遣了由美法意等國組成的維和部隊進駐黎巴嫩。故事一開始就講述了1983年在美國駐軍和法國駐軍所在地發生的震驚天下的自殺式爆炸事件,它造成了400多人的死亡。雖然小說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是虛構的,但卻是作者和駐黎意軍成員在三個月的維和使命中親身體驗到的。

法拉奇是在戰爭的摸扒滾打中生存下來的,被稱為“戰爭的女人”。童年時代,她以獨特的方式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事新聞生涯後,又作為戰地記者先後出現在越南戰場、印巴戰場和中東戰場上,見證了太多的戰爭和太多的死亡,領悟到自由的可貴。為此,《印沙安拉》與她的其他文學作品如《男人》和《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一樣,主題都是圍繞著同死亡進行抗爭和爭取自由而展開的。

自此書問世後,她就移居紐約,從此深居簡出,雖身處鬧市,卻長期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在長達十年之久的時間中,她既不接聽外人的來電,也不接受外界的采訪。在此期間,她被查出患有肺癌。在與癌症進行抗爭的同時,她專注於撰寫另一部小說:《一頂點綴著櫻桃的帽子》(UN CAPPELLO PIENO DI CILIEGE)。該書講述了法拉奇家庭從1773年到1889年的歷史,以此反映了那段時期意大利的社會政治狀況。該書的寫作曾一度因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事件而暫告中斷。法拉奇本人將該作品稱為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個難產的“孩子”幾經磨難陣痛。它在她去世之後的2008年才由裏佐利出版社出版,成為她的遺作。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廈遭到恐怖襲擊而倒塌。事件發生之後,客居紐約曼哈頓的法拉奇親歷了現場的慘狀,於是沖破了長達多年的沉默,重返國際舞台,如火山爆發一般,給《晚郵報》寫下了一篇聲討性的長文,題為《憤怒與自尊》(LA RABBIA E L’ORGOGLIO)。後來這篇檄文又以小冊子形式出版,發行量高達100萬冊之多,被譯成幾十種文字,一時震驚歐美國家。在該文中,作者以恐怖襲擊事件為出發點,談到了宗教激進主義和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不相容性等棘手的問題。讀者對該文反映強烈,既有大批的追隨者,也有強烈的反對者。

2004年,馬德裏火車站爆炸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理智的力量》(LA FORZA DELLA RAGIONE)一書出現在書店和報刊亭中。這是法拉奇的又一本引起眾多爭議的書籍。該書重提《憤怒與自尊》中的話題,直接面對有關恐怖襲擊的爭論,猛烈地抨擊了宗教激進主義和西方政治的軟弱無能,指出日趨增多的阿拉伯移民及其過高的出生率正在把歐洲阿拉伯化。誠如書名所雲,《憤怒與自尊》呼籲人們要以自尊心來對恐怖襲擊等作出反應,《理智的力量》則呼籲要運用理智的力量,以維系西方文化的生存。同年,《晚郵報》出版了《法拉奇采訪法拉奇》。

2005年,她將《法拉奇采訪法拉奇》一書改成《法拉奇采訪自己,世界末日》(INTERVISTA SE’STESSA L’APOCALISSE)。改名是為了避免姓名的重復,另外還在前書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補,如:增加了同基地頭號人物本·拉登的訪談內容,還加長了書名,增加了“世界末日”這一章。這是法拉奇的最後一部作品,由裏佐利出版社在她去世之後出版。該書是她個人的自述,其中談及其個人對意大利政策和討伐恐怖主義的看法以及對西方末日的預言。它與上述的《憤怒與自尊》和《理智的力量》構成三部曲,不僅在意大利,而且還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在這一年中,她先後得到各種嘉獎。米蘭市政廳授予她該市的最高榮譽嘉獎,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錢皮授予她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對文化作出的卓越貢獻。

2006年,托斯卡納區議會授予她區議會金質獎章,稱她為托斯卡納在世界上的一面旗幟。同年8月,她的健康狀況日趨惡化,自知來日無多,便決定葉落歸根,返回故鄉佛羅倫薩。過不多久,9月15日,這位生前極具傳奇色彩的著名記者和作家便與世長辭,享年77歲。她的墓碑上只寫了如下幾個字:“作家奧裏亞娜·法拉奇”。

在她去世後的2008年,為追悼這位著名的佛羅倫薩作家,美國—意大利基金會頒發給了她美國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