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馮克力

編輯《老照片》,不覺已十有六載。

輯錄在這本書裏的文章,大多是近一兩年來為《悅讀》所寫的“老照片劄記”。能在不太長時間裏,集中寫出這些篇什,實在得益於《悅讀》主編褚鈺泉先生的鼓勵與督促。十幾年前,《老照片》甫一問世,鈺泉先生就在他主編的《文匯讀書周報》上發表了“為《老照片》鼓掌”的短評,刊登在頭版顯著位置。因發表時用了筆名,後來與鈺泉先生相識了,才知道那篇媒體上最早鼓吹《老照片》的文章,系出自他的手筆。兩年前鈺泉先生通過汪家明兄,約我為《悅讀Mook》寫點文章,多少也是緣自他對《老照片》的那份始終不渝的關注。特別要提到的是,這中間我曾一度想打退堂鼓,終被他“捉將”回來,也才有了這個集子。家明曾很感慨地跟我稱許鈺泉先生,說他是一位很善於約稿的編輯家。而這一兩年間,我也幸被澤潤,親身領教了。

陳丹青老師是國內很早就專注影像研究的藝術家。在圖像解讀方面,他曾給過《老照片》一些很新穎的建議。十年以前,在濟南初次見面,他就向我推介過羅蘭·巴特和蘇珊·桑塔格詮釋攝影的著述。記得那次,他特別提到了巴特的《明室:攝影劄記》,說不妨從中借鑒一點新工具、新方法,還熱情邀我,下次到北京找他去取這本書……殷殷之意,於今縈懷。丹青老師提到的兩位作家,以我孤陋,此前幾乎聞所未聞,聽了他的介紹,這才去搜求他們的相關書籍,找來讀了一些。對於他們的理念,我不好說領略了多少,卻由此知曉了,還有另外一些打量照片的窗口與視角。後來,我還參加過幾次丹青老師主持的影像研討活動,其間耳濡目染,從他那裏自是獲益良多。拙作付梓之際,他於繁忙之中,又欣然賜序,著實讓我感動。從丹青老師的“凝視”裏,我有幸與讀者一道再次分享了他對老照片的洞識與卓見。

台灣的老照片收藏與研究者徐宗懋(秦風)先生,在《老照片》問世不久,就成了這本讀物一位常年的作者。宗懋幾乎是從另一個世界,源源不斷地向《老照片》的讀者貢獻了他獨特的收藏與觀看。在與宗懋長達十多年的切磋互動裏,我自己也獲益匪淺,並心存感念。

書中引述的照片,除了少數幾幅,都曾在《老照片》裏刊登過。在此,我要向這些照片的提供者表達由衷的感謝,因為沒有他們的鼎力襄贊、熱心參與,就不會有經久不衰的《老照片》,當然,也不會有我這本小書。

劉瑞琳女士是我過去多年的同事,她當年也參與了《老照片》的草創,後來還一度兼任過《老照片》主編。不難理解,瑞琳樂於出版這本書,當是本諸一份特殊的情誼。這裏,也向她和她的同事們深致謝忱,感謝他們為這本小書的出版所付出的種種辛勞。

最後,還應有所說明的是,本書中的《北京的氣候》、《紀念集裏識滄桑》、《1967年:定格在地質部大院》和《田間地頭的“政治”》四篇,均寫於十多年前,2006年曾收入過我的《感言老照片》。考慮到出版這本小書,意在對自己這些年所從事的工作做點梳理,這幾篇舊文的意思好在也還相契,掂量再三,還是收入了。

馮克力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