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滿族勢力的擴張(第3/23頁)

與此同時,佟養性還奉命督率從永平俘虜來的一隊漢族鑄炮工匠。他們通曉鑄造葡萄牙大炮即“紅夷”炮和“大將軍”炮的新技術。其中包括出身於翻沙匠和鐵匠的遊擊丁啟明。1631年2月8日,這些鑄炮工匠完成了任務,40門嶄新的歐式大炮宣告鑄成了。13天後,皇太極下令:自今以後金國所屬漢人皆歸額駙佟養性總理;他的命令就是法律,所屬漢官皆須服從。

佟養性訓練的這支軍隊及其大炮,使滿族在爭奪亞洲東北霸權的鬥爭中,具備了新的有利條件。這支裝備了歐式大炮,並由葡萄牙炮手直接或間接訓練的士兵進行操作的漢族突擊部隊,將使皇太極有可能恢復其父1626年在寧遠明軍的大炮前所失去的軍事優勢。為此,皇太極已花了五年時間,並對中原發動了俘獲這些炮手和工匠的那次關鍵性的襲擊;而今,由於後金已將突然、兇猛的騎兵戰術同持續、猛烈的炮兵技術結合起來,東北戰場的力量對比就將發生決定性的轉變了。佟養性還沒能使這一新的軍事技術臻於完善,漢族降人今後還會為後金帶來更豐富的軍事經驗。但目前,作為初次嘗試,這種新式武器將用來摧毀大淩河城的明軍工事,並成為金軍在這次戰役中獲勝的關鍵因素;而這次勝利在後金尋求擴張的進程中又將是重要的轉折點。因此,對大淩河的長期圍攻,是值得詳細考察的事件。它既可以證實皇太極對舊的漢族同盟者的深切倚重,也可以說明他在招納新的漢族同盟者時所使用的高明手段。

大淩河之圍

大淩河城是明朝在東北的軍事重鎮和貿易中心,有著堅固的綜合防禦工事。該城四周有厚實的城墻,城外險要之處又設有台堡百余座,在金軍的傳統戰術面前,簡直堅不可摧。所謂“台”,都是一個個小城堡,各由一名將領統轄。他們多是明朝的軍官,偶爾也有科舉出身者。最小的台只有約70人;最大的台,即魚子嶂台,則有男女老少600余人,及牲畜70頭。這些可用大門緊緊封閉起來的城堡,還有充足的物資貯備;一旦遭到圍困,可能出現短缺的是火藥,而不是糧草和水。但1631年秋,大淩河城內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當時,總兵祖大壽(鎮錦州)正在巡視大淩河防務,其部下統計城內居民,竟多達3萬人。由於人口太多,城中糧草最多只夠食用一個月了。

總兵祖大壽是城中最高將領,也是著名的沙場老將。三年前,他作為一個遼東武人家族的族長,受命統轄錦州駐軍。在所有現任的明軍主要將領中,他的功績最為卓著。只有他能夠聲稱曾經令人難忘地打敗過金軍:首先,他曾在北京城下擊退過皇太極;其次,他曾將阿敏的軍隊趕出灤州。他所統領的大淩河守軍,兩年來歷經戰火,其1.4萬將士(半為步兵半為騎兵)全都頑強善戰。

1631年9月1日淩晨,即後金鑄成葡萄牙大炮僅七個月之後、沈陽設置六部僅四個星期之後,皇太極便率領滿、蒙、漢大軍共2萬人,分兩路集結於大淩河城下。這時,皇太極尚未意識到自己面前是一座不易攻克的堡壘。但就在當天,金軍哨探抓獲了一名當地漢人,經訊問,皇太極立刻知道了祖大壽的實力,並得知大淩河城剛剛修繕完畢。顯然,直接攻城勢必使金軍遭受重大傷亡。當晚,皇太極對大淩河的防禦情況進行了偵察,次日,便召集貝勒大臣們商議對策。最後決定,由滿洲軍對大淩河城進行長期嚴密的包圍,由佟養性率漢軍攜“紅夷”大炮扼守大淩河通往泉州的要道。同時沿城四周修建柵欄,並掘出一條寬5尺(1.8公尺)深7尺(2.5公尺)的壕溝,以防城內明軍逃走。

在此後的幾天中,明軍派出小股部隊出擊,後金騎兵則隨時阻擊。雙方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交鋒,皇太極則在城南山坡上觀戰。這幾次交手多數是後金軍隊獲勝,但皇太極很快就意識到,要攻下大淩河城,必須首先掃平其周圍的台堡。於是,皇太極一面派遣使者致書祖大壽勸其歸順,一面令部下盡力爭取大淩河周圍台堡的投降。離大淩河城最遠的幾座台堡,最易為金軍中漢人的勸降所動搖。台中明朝軍民全都知道一年前發生的永平慘案。因此,一個為後金效力的漢人,比一個可能在阿敏命令之下親身參加了永平大屠殺的滿族人,更能使他們相信投降後不會遭到屠殺。一年前在永平降金的明朝將領馬光遠,設法使城南一座山台的守軍向他打開了大門;1618年撫順陷落時降金的範文程,也於9月5日說服城西一台的90名軍民(包括一名和他一樣的生員)停止了抵抗,並歸附於他。

離城較近的各台不易勸降,但經不住金軍新式大炮的攻擊。佟養性的炮兵從9月7日開始轟擊大淩河城及城東、城北各台。數百間房屋中炮起火,其中一台的守軍因無處藏身企圖深夜棄台而逃,但遭到金軍攔截而未能成功。9月10日,金軍已攻下城外四台,突然哨探來報,明朝援軍正從松山趕來,於是,對大淩河的進攻不得不暫時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