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拖下水(第2/3頁)

正在說話的當然是海蘭察,雖然大清朝中喊打的聲音占了上風,但他還是覺得這仗不能打——如果現在跳出來的是大明或是神聖天道國,西蘭島也不是不能割讓的,但是屈服於被大清視為屬邦小國的英格蘭,卻是讓人很難咽下這口氣的。

所以這位海中堂現在最想聽到的是大明帝國出面幹預的消息,哪怕大明站在英格蘭和北歐一邊,對大清也是好事兒。

可是林爽文卻微微搖頭,也不說話,目光只是在會客廳裏面一掃。海蘭察已經會意,沉著嗓子道:“都退下,這裏不需要人伺候了。”

會客廳裏面的使喚人兒還有督署的芝麻綠豆官都紛紛起身退出,諾大的廳堂就只剩下海蘭察和林爽文二人了。

林爽文原本沒有什麽表情的面孔突然皺了起來,然後就是一聲長嘆:“海大人,不是兄弟不幫忙,而是江都方面(現在大明內閣和議會長駐江都,不再去北京了)認為大清國不行了,很難長久維持下去,根本無法阻擋神聖天道國的擴張野心。”

大明在歐羅巴這裏,當然是有紅臉、白臉的。大明海軍扮演的是強硬派,動不動就派軍艦來威脅,有誰敢挑釁大西洋艦隊的海權,準保會挨揍。而大明陸軍所扮演的則是好好先生的角色,陸軍情報局代表們仿佛厭惡戰爭,都是一群和平主義者。凡是哪裏爆發沖突,總能看到他們往來於敵對雙方之間當和事佬。

這一次的清英沖突仿佛也循著這個路子。海軍負責煽風點火,一面出售性能優良的快速巡洋艦給英格蘭,一面積極尋覓大清國內部的反對派進行支持。而陸軍情報局的代表林爽文則親赴魯昂和海蘭察見面,還將大明帝國最高層對大清的看法透露給了對方。

“大清怎麽會維持不下去呢?”海蘭察聽了對方的話,頓時有些急眼兒,“如今的大清國不是維持得很好嗎?大清國的新軍是旗人的,北洋水師也是旗人的,官辦的工廠、船行、銀行,也都是額們旗人的。朝廷裏面能辦事的官兒,也都是旗人。他們歐人除了‘四書六經’還知道什麽?大清的江山,根本就是堅如磐石啊!”

原來這個歐羅巴大清國和另一個時空的中華大清國還是很大不同的。

雖然這個歐羅巴大清朝的旗人和歷史上中國大清朝的旗人一樣,都是以寡臨眾。而且歐羅巴旗人,特別是歐人區的這些旗人太爺也朽的厲害。但是就整個世界來說,卻不是白人在主宰。哪怕大明的霸權有所衰退,也是因為受到明洲兩華夏這樣的海外華夏強國的挑戰。白人想要崛起,恐怕是任重道遠。

所以大清國的旗人在對外交往的時候,相比歐人有很大的優勢。而那些被大明朝廷派來歐羅巴的官員,也都有一種基於種族的優越感,看不起歐人,比較喜歡旗人。因此這個歐羅巴大清國的“洋務”統統是旗人在把持,沒有歐人什麽事兒。

而且歐羅巴大清國內也沒有什麽“湘軍”、“淮軍”,因為大明帝國在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就開始積極扮演起大清之友的角色,在最短的時間裏幫助大清國建立了旗人新軍。這支新式陸軍的戰鬥力雖然不咋地,但是卻很好的扮演了鎮宅之寶的角色。歐人的民變起義,在他們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另外,繼承自大元國的科舉制度雖然一代又一代的在制造廢物。但是卻沒有任何要被廢除的跡象……如拿破侖那樣放棄科舉正途選擇留學澳門、香港的歐人精英只是極少數。而絕大部分的歐人精英,還是繼續在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迷夢。

可以這麽說,大清國內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推翻旗人的統治。

“大清的統治,目前還算穩定!”

林爽文的眉頭卻擰得更緊了,又嘆了口氣:“但是大明陸軍參謀部的高層卻認為:如今的戰爭模式對民族國家和公民國家非常有利!

因為如今的戰爭,是需要消耗大量人命的……明洲兩華夏之間的幾次中等規模的沖突,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裝備了步槍、大炮和機關槍的陸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數量上的優勢。十二萬人的大清新式陸軍,不,應該是不到200萬的大清旗人,是根本經受不起一場發生在新式陸軍之間的大規模的戰役消耗!”

在大明陸軍的術語中,大規模戰役意味著作戰雙方都要投入十萬人以上的兵力。對大清而言就是一次投入全部的新式陸軍!不必說戰敗會如何,哪怕是一場平局,也會讓大清陸軍蒙受數萬人的損失。這對一個200萬人的族群而言,將是難以彌補的消耗!

而大清帝國面對的潛在敵人,英格蘭、意大利、西班牙和神聖天道國,都是擁有三千萬人以上的民族國家或宗教國家。他們動員兵力的能力,無不十倍二十倍甚至三十倍於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