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終於禮崩樂壞了(第3/3頁)

也就是說,一旦雙方發生武力對決,後果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統一的北明洲大帝國!這個帝國將擁有不亞於大明帝國本土的疆域和資源,人口將近萬萬,還在高速增長當中。而且,還踏入了工業化的門檻,可以生產出最新式的蒸汽鐵甲艦和後裝大炮。

所以大明帝國這幾十年來的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就是一方面挑撥華夏帝國和華夏聯合王國之間的關系,使之繼續保持對立;一方面又要盡可能的讓兩國的沖突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兩國間的中小規模戰爭,在過去幾十年中時有發生,而且都是華夏帝國的軍隊在吊打華夏聯合王國。大明帝國,則一再充當華夏聯合王國袒護者的角色。還積極投資華夏聯合王國的重工業和鐵路。

但是,隨著大明帝國的人口接近十億,貧富差距和財富過度集中的問題又遲遲得不到解決。人口的溢出效應進一步加大,給了人少地多的明洲諸國迅速吸收人口增強國力的良機。在天道五世紀末六世紀初的幾十年內,南北明洲的人口就增長了一倍億上!北明洲的人口接近兩億,南明洲的人口也超過一億五千萬。北明洲兩大強國的工業化步伐也隨之進一步加快,已經到了讓大明帝國不得不全力應付的局面。

與此同時,大明帝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也在不斷激化。由於長期實行貴族民族和精英民主,忽視底層民眾的民主權利,使得底層民眾長期不能分享大明帝國世界霸權帶來的利益——其實也不是完全不能分享,他們至少可以移民去“明利堅”或大洋洲——因而大同主義思潮在這幾十年間愈演愈烈。工人運動已經可以用風起雲湧來形容了。罷工、抗議、請願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大明本土上演。甚至還出現了以恐怖活動為鬥爭形勢的“墨家大同主義”。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帝國領導世界的能力進一步下降,空有壓倒性的工業優勢而無從發揚。國家只得收縮戰線,基本放棄了對歐洲、非洲和天竺事務的武力幹涉。集中精力與太平洋和南北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