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征服難,統治更難(第2/3頁)

朱四九沉默了半晌,壓低聲音道:“事到如今,我也不瞞你。這一次我如果只是想在波斯弄塊地盤,實在不需要如此。這個……不是不能商量的。但是吾志還不止於波斯,而是要掃蕩蒙古余孽,將明犯我華夏的賊人,盡行誅除!要人天下人皆知,明犯華夏者,雖遠必誅!”

他這話說得漂亮,但是徐挺卻知道靠眼下這裏的十萬大軍,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說,鏟除忽必烈的蒙古——歐羅巴帝國已經不是他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了。

明犯華夏者,雖遠必誅!

話是不錯的,但是忽必烈這次跑得實在有點遠了。都跑去歐羅巴了!而且忽必烈手裏面還是有點實力的,能戰的起碼還有二十萬眾,戰術和裝備都不算落伍。大炮和火槍什麽的都有,除了火藥武器之外還有什麽羅馬火!

這樣的大國,根本不是一次遠征就能滅掉的。而且,滅國只是開始。滅了蒙古——歐羅巴帝國之後怎麽辦?讓誰去統治那裏?現在打過阿姆河的部隊才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漢人?這些漢人就算全都跟著朱四九混,一個也不回陳德興那裏去,又能統治多少地盤?怎麽可能管住波斯、大食、小亞細亞一直到歐羅巴大西洋沿岸的遼闊土地?

統治,永遠比征服更加復雜!如果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征服很有可能會變成曇花一現。

而要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就必須要有相當數量的本族人口,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理順統治民族和被統治民族之間的關系,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對付被統治民族的辦法——或是同化,或是消滅,或是壓迫,或是拉攏,或是分而治之……總之,是一件非常吃功夫花心思的事情。

這一次陳德興萬裏西巡,至少有一半的原因就是想瞧瞧那些被華夏征服的國家都治理得怎麽樣了?

……

南唐象林港外。

這座港口城市,位於中南半島面向南海的海岸線中部。大約就是另一個時空越南峴港的所在。

此地曾經一度屬於中國的漢朝,是交州日南郡的象林縣轄區。在漢順帝時當地的占族人區連趁著東漢衰弱之機發動叛亂,殺死縣令,據地獨立。漢朝的交州刺史樊演調兵征伐卻遇上嘩變,導致失敗。漢順帝本想發荊州、揚州、兗州、豫州的四萬大軍往征,但是卻被大臣李固勸阻。從此以後此地便從中國獨立,一開始被稱為林邑國,後來又被稱為占城國。

無論是林邑還是占城都不是正式的名稱,該國的正式國號是“占婆那喝羅”。看名號就知道,這個國家是個以婆羅門教為國教的國家——昔日漢家屬地,後來不僅在政治上獨立,而且還在文化上實現了徹底的“脫漢”,成了印度文明圈的一部分!

不過當陳德興的座艦“神洲”號駛入峴港的時候,婆羅門教的一切痕跡,都已經在這座繁榮的港口城市中銷聲匿跡了。

這座修建在一處天然海灣中的港口,正處於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幾百年來都是繁榮無比的商港。依著港口外的丘陵地帶,一座座中國式的建築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偶爾還有幾座天道教的道觀點綴其間。在港口一帶,還有一座很有些氣派的中式衙門,衙門外面還豎著兩根高大的旗杆,上面懸掛著大明和南唐的旗幟。

港口碼頭上面,到處都是貨物棧房。上身打著赤膊,下身穿著短褲,又小又黑的土著碼頭工人,正在穿梭往來的搬運著大包小包的貨物。

海面上到處都停泊著各式的商船。什麽式樣的都有。桅杆高聳的大明南洋艦隊的兵船,來自大明的體型寬大的福船,安南國的平底大木船,還有一些掛著三角帆的窄長木船——這是吸收了阿拉伯三角帆船優點的新式商船,在如今的南洋航線上越來越多見了。

用來防禦外敵入侵的海防要塞森然的立在一座伸向海洋的半島上,高大的石造城墻上旌旗飄揚,3寸大炮一門門架設在城墻垛口處。要塞還沒有完全建成,幾處還在施工的場地上忙忙碌碌,都是正在搬運土方石塊的土著苦力。

整個象林港,此時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座“中國港口”,和雷州港、廣州港實在沒有多少區別了。

神洲號和護衛隨行的龐大船隊,已經排列成了兩列縱隊,在兩艘小型槳帆船的引領下,緩緩的穿過航道,駛向南洋艦隊設在此處的海軍港口——就在那座海防要塞旁邊,那座要塞不是屬於南唐的,而是屬於大明海軍所有。

陳德興站在自己艙室的窗口之前,抱著胳膊打量著眼前的這一切。

整個南唐怎麽樣不論,但是這座象林港看上去倒是完全入華了。顯然,南唐官府和天道教唐國大教方還是做了些事情的。

看到陳德興露出了滿意的表情,南唐大王李彥國就是長籲口氣兒。這位大王是在雷州港上船的——凡是陳德興的船隊要停靠的港口,擁有這個港口的國君,必須在陳德興所到達的前一站迎接,然後上船隨行,直到陳德興離開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