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沒有永遠的敵人(第2/3頁)

劉孝元像是深有感觸。

“幾十年後,承平安穩日久,就更不會遠征歐羅巴了。看來咱們這一國,可以國祚綿長了……”

劉秉忠壓低了聲音,輕輕搖著手。

“未必。”

劉孝元眼瞳微微一縮,看著伯父劉秉忠。劉秉忠人老成精,對天下大事看法獨到,不得不讓他重視。

“大蒙古以武立國,之所以興起,就是因為蒙古人的武力可壓制群雄。今上失中原,西走數萬裏,歸根結底就是大蒙古武力在衰弱。大蒙古的武力之基,則在北地草原之苦寒,所謂窮山惡水出精兵爾。蒙古武力之衰弱,則因為中原繁華,富貴浸潤,蒙古子弟便一代不如一代了。而至極西歐陸之地,不過是依靠漢人火器之威,欺負些蠻夷貧弱之國,實在算不得英雄。大汗也知道蒙古八旗外強中幹,絕非無敵天兵,因此才會聽從明經你和老夫的話,欽定聖經,自封上帝之子,絕歐羅巴之文字,行愚民弱民之國策。就是要讓歐羅巴之民既愚且弱,如此才能任憑八旗子弟安享榮華。然而……民窮則不畏死,民愚則易煽動!一旦歐羅巴數百萬壯士被一二英雄所煽動裹挾,大蒙古必亡無疑!”

“那麽……胡有百年國運乎?”劉孝元壓低著聲音動問。

“百年國運……差不多就這樣了,大蒙古自成吉思汗草創至今,已經六十多年,再加百年就是一百六十多年。昔日的蒙古勇士至少要傳上七八代,一百多年富貴下來,還能有什麽鬥志?真要有什麽事,國家還能靠誰?”

劉秉忠看得很透,蒙古人就是靠野蠻靠在草原上一代代磨練出的那種狠勁和武藝打遍天下的。這才是根本!而這種狠勁和武藝,到了忽必烈這一代已經不行了。戰鬥力比起幾個世侯的漢軍也強不到哪兒去,如果單純比肉搏肯定還不如!結果遇上陳德興的鋼甲長槍兵,射箭和騎馬沖陣都不靈光了,就只剩下挨打了。

“那……大明又有多少年的國運?”劉孝元頓了頓又問。

“大明……這個就不好說了,這個不好說。”劉秉忠眉頭深皺,“大明不是上承趙宋之國,各項制度完全不一樣。吾華夏自古以來,凡一國之強弱興衰,皆和立國之初的制度有關。國之初立,由開國之君訂立祖制,傳諸子孫,若非大難,極難改易。而制度並無優劣,只有是否合乎時宜。漢朝與民休息,而豪強生,因而亡於豪強之亂。唐好大喜功,胡風又盛,因而衰弱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宋則吸取唐朝和五代的教訓,文治天下,則弱於用兵取勝之道。而陳明……明用士爵,實扶士紳,重工商而輕農業,將來或者工商大盛,士紳猖狂,對內欺壓百姓,以致民不聊生!對外侵奪藩國,以致禮崩樂壞!”

劉秉忠果有見地,一眼就看穿了陳德興所行之政的本質!士爵莊園根本比不過商市財閥!長久來看,一國經濟基礎必然被資產階級掌握,而財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一定會逐步染指政權。一旦資本家控制大明政權,那必然就會利用大明國家的力量去開拓市場,去廉價原材料。到時候一定會和其他華夏封國發生嚴重沖突,這就是禮崩樂壞……

“不過,大明本土廣大,封國遍布世界,所謂國極大而人稀少。國大人少,土地富饒,萬民自可安逸,便是工商大盛,一時也不至於民不聊生。想來國運是會比蒙古綿長,大約和唐宋仿佛吧?”

“能有三百年?”劉孝元低聲嘀咕。“總比蒙古這裏要好了……伯父,我們劉家是不是要留個後路?”

“後路?”劉秉忠看了眼侄子,“不是已經娶了羅馬汗的女兒?”

“百年光陰,不過兩世人生,吾與吾子皆無憂,吾孫該往何處去?”

還真是個為子孫盡興謀劃的好爸爸好爺爺。

“不是還有香港、澳門?”劉秉忠淡淡地道,“香港就在海峽對岸,大明庇護之地,蒙古人管不著,英吉利人一樣管不了,可是塊自由自在的化外之土啊!”

劉秉忠看來也是一位歐羅巴旗人的好祖宗,已經在為百年之後的子孫謀退路了。

不過後來的歷史證明,劉秉忠、劉孝元在香港給劉家布下的退路,並不是多余的。百余年後,歐羅巴大地上就發生了聲勢浩大的“耶穌會大起義”——有一個名叫索倫·全的三十多歲德意志書生因為屢試不中而發了瘋,自稱是天兄耶穌下凡,組織了宗教團體耶穌會,在萊茵省發動起義,席卷了大半個蒙歐帝國,一度攻占了帝國的東都(克拉科夫)。

不過占據東都以後,索倫·全卻倒行逆施,一方面繼續宣稱是耶穌下凡,向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教廷發布敕令,要他們遵奉自己為主;一方面又在東都大肆屠殺被俘的八旗子弟和歐羅巴官員。同時又沒有及時出兵追擊西征蒙古首都巴黎,最後戰爭綿延持久,雙方損失慘重,讓崛起於小亞細亞的大清國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