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興,百姓苦(第2/2頁)

“最好是死在北面,永遠都別回來,這樣咱們的日子才會好過一些……”

“死在北面又如何?聖人又不會把所有的軍戶兵都拉去北面,況且還有士爵,有他們在,咱們還是回不到以前的。”

農人們顯然在懷念義門方,義門方是發達了幾百年的望族,雖然一樣要剝削佃戶來養肥自己。但是一個幾百年的望族必然是有些手腕和規矩的,他們知道要如何精心偽裝,知道必須約束子弟,不能讓他們胡作非為,也知道如何在給農人留條活路的前提下,壓榨出最多的財富。

一言蔽之,義門對佃戶的剝削是立足於長遠,要的是細水長流,不大會殺雞取卵。

可是陳德興封的軍戶地主,卻大多是窮兇之輩,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地主富農,自然要窮兇極惡地搜刮一下,好讓自己和家人盡快過上體面的日子。

還有一些軍戶家裏人多,本也是租地耕種的佃戶。現在有了土地當然要自己耕種。一百畝水澆地,有兩個壯勞力,家裏的女人孩子再搭把手,農忙的時候再臨時雇工,最多再養兩頭水牛,就足夠應付了。而且陳明不禁屠宰耕牛,耕牛老了還可以出售給屠戶。

這樣的“富農經營”,比起租地給農民可劃算多了。由義門租地給小農的生產模式,往往意味著對土地的投入不足。有財力的義門不會投資農業,而佃戶又無力投資。而新興的“軍戶富農”既有土地,也能借到資本,而且還有一定的政治上的庇護,不會被誰壓迫搜刮——軍戶雖然不是貴族,但也是預備貴族,隨時可以變成士爵,所以地方官吏是不敢欺負他們的。

因此有不少軍戶在得到土地之後選擇了最遭人恨的退佃!而陳明的朝廷和官府同前宋不一樣,根本不采取任何措施阻止退佃,甚至隱約還在鼓勵退佃。天道莊在江南各縣開設的分號,都在用低息貸款給有土地的軍戶之家,以幫助他們購買耕牛、農具,自己經營土地。

而失去土地的佃戶,也就沒有了生活保障。出路無非就是進城做工,出海謀生,北上務農——北方地廣人稀,招佃不易,許多得賜土地的貴族現在都在江南招佃,開出的條件比較優越,或者幹脆心一橫也去投軍當軍戶!

但是無論何種選擇,都要離開家鄉,去未知之地闖蕩,說不定就死在外面了,總歸不如原來那樣安逸。

所以祖祖輩輩都在江南,靠著租種土地艱難生活的佃戶們,在被人退佃之後的第一選項,還是去租種別家的土地。哪怕條件再苛刻,只要能租到土地,總有一條活路……

因此這些日子,江南各地的租子非但沒有降低,反而變得更高了。

除了租子高,現在的要借錢也比過去難多了。這已經不是利息高低,而是很難借到的問題了!

雖然向佃戶放債一直是義門獲得收益的重頭,這放債自然是放高利貸!但是對江南的佃戶們來說,借高利貸也是一條生活下去的路子。遇到災年要借,遇到婚喪嫁娶要借,家裏面有人得病吃藥時還得咬著牙借。能借到高利貸,才有可能繁衍生息下去。雖然代價很可能是子子孫孫都還不清的利息。

但是如今江南的義門遭了重創,沒有能力也沒有財力繼續放高利貸了,而取代他們的軍戶和士爵地主也沒有多少余錢可以放債。這沒有人放高利貸,對於想借高利貸的人們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情。

當然,江南農村的高利貸市場還是會吸引到一些資本的。只是填補進來的資本大多來自商業。商人們在農村沒有什麽根基,也控制不了農民的人身,這就意味著他們放高利貸的風險比義門要大,因此索取的利息也更高了。而且現在又有“漢人不為奴”的天條,想迫窮人賣兒賣女還債也有很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