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漢八旗和蒙古士爵(第2/2頁)

而在這次同阿魯忽的會戰中,一定程度上模仿明軍步兵的蒙古漢軍同樣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長槍方陣足以抵擋騎兵的沖擊,而遠射程的火器又給阿魯忽的騎兵造成了很大的混亂。給忽必烈的蒙古騎兵以突破擊潰的機會。

所以忽必烈想要復興蒙古,就必須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將騎兵為主的軍隊改成步騎配合,重視火器的軍隊。而這樣的軍事改革,必然會讓忽必烈的軍隊更加依賴農業和工商。

“如何牢控農耕之地和工商之城?”忽必烈淡淡發問。

劉孝元笑答道:“可效法陳明!”

“效法陳德興?”忽必烈並沒有半點生氣的意思。向敵人學習並不丟人,被敵人用同樣的辦法一再吊打那才丟人。

“對,蒙士爵,漢八旗。”

“蒙古士爵?”忽必烈眯著三角眼發問。

“蒙古人封爵授土,將三河之地的色目農戶,都變成蒙古勇士的佃戶,讓他們來養蒙古的武力。同時也讓蒙古勇士替大汗鎮壓地方!”

劉孝元的意思,仿佛就是讓蒙古人去當三河之地的地主老財,不過大宋的那種士大夫地主,而是武裝地主,說是武士也行吧。

“那漢八旗呢?”

“漢軍為八旗,軍民合一,駐紮大城,平時維持治安,收取稅賦,督促工匠打造兵器。戰時則組成長槍兵、火器兵,替大汗沖鋒陷陣。”

這個倒有點類似歷史上真正的八旗兵,不過權力更大,還自帶城市管理功能!

“大汗您有三十萬蒙古人,十五萬漢人,一個蒙古人或漢人管十個色目,也能牢牢控制四百五十萬色目人。”劉孝元掰著手指頭道,“如今三河之地的色目人,大約也就這個數吧。”

忽章河和阿姆河流域本是人口稠密之地,不過五十年前讓成吉思汗洗了一遍,人口十去其九,經過五十年的恢復,也就是四五百萬人。主要集中在費爾幹納谷地、花剌子模綠洲和不花剌、撒馬耳幹等地。而蒙古人則活動於忽章河、阿姆河兩岸的草原——原來那裏都是大片的耕地,被蒙古人破壞後大部分變成了荒漠,只有一小部分距離水源較近的土地變成了草場,成了蒙古部落的地盤。而忽章河、阿姆河流域的城市和農業區,則基本上由色目人自治,蒙古人以往並不幹涉。

實際上,以往生活在兩河(忽章河、阿姆河)流域的蒙古人並不多。主要是由成吉思汗封給察合台的幾個千戶繁殖出來的,再加上中央兀魯斯派駐此地的駐軍。根本沒有幾十萬之眾,因此也無力建立起鞏固的直接統治。

不過現在,忽必烈帶來了四十五萬人,而且還會收編兩河這裏的蒙古人,總人口至少會有五十幾萬近六十萬,如果再能將安置於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調來三河,總人口突破百萬也是有可能的。以百萬人管束數百萬人,仿佛也不是什麽難事兒。

“另外,三河這裏的色目人也要給他們上升的路子。”劉孝元繼續往下說道,“一個是科舉,考喇嘛教的佛理和儒家的道理……大汗的朝廷裏面應該流出一些官職專門給色目進士們來當;二是軍功,大汗可以募色目勇士當兵,建立起單獨的色目軍,由蒙古將領擔任統帥,戰時沖當選鋒,替大汗建功立業。有了功勛,大汗可以封他們做官,封他們當士爵,也可以讓他們補入漢八旗。”

忽必烈捋著胡子,皺眉思索,半晌之後才重重點頭,大聲笑道:“好!劉卿,你果然是朕的張子房……三河之地就按照你的辦法來治理!”他說道這裏,濃眉又緊皺起來,“只是治理國家不是一朝一夕,朕現在被別兒哥、旭烈兀和海都三面夾擊,當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