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門客也不好當(第2/2頁)

“可是讀書人呢?孔孟大道,文章禮樂,詩詞歌賦,怎麽問都不問?”

“問什麽啊?要是不懂大道,不知文章,不會作詩,怎麽能上得了這桃花島?”

“說的也是啊,咱們這些人就是百無一用的書生,要是咱們人人都能擊劍,能拉硬弓,能上陣廝殺,又何至於落得如此地步?”

的確如此,桃花島上的義門子都是士大夫,誰不懂孔孟,誰不會做文章,誰不能吟幾句詩詞?可是光會這些去了天竺他沒有用啊!哦,也不是完全沒用,可以用孔孟之道去教化印度阿三。可問題是教化什麽的,得在站穩腳跟,經營好地盤的基礎上才得開始。而站穩腳跟的前提,就是有足夠強大的武力。先把人家打服了,然後才能教化。

被後世儒生視為理想社會典範的西周官學所授六藝,就是: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的射、禦二藝便和軍事有關。射是射箭,禦是駕馭兵車。西周流行車戰,禦車射箭是主要戰法。西周的教化,其實就是建立在射和禦之上的!

而且西周的禮也不是單純的禮儀,而是包括社會、法律、軍事、道德規範在內的一門綜合學科,是相當實用的東西。而六藝之數,當然就是數學,屬於自然科學,而且也是非常實用的。

只是到了後來,六藝變成了《易》、《書》、《詩》、《禮》、《樂》、《春秋》等六部儒學經典。再後來就演化成了四書五經,到了宋朝幹脆就是“別人有弓馬,我有筆如刀”了。結果筆如刀教化不了蒙古人,自己還成了四等南……

當然,宋朝總算還有武進士這回事兒。雖然武進士的前途一般不大好,通常也就止步於知州,而且培養武進士的成本又高於文進士,但武進士也是進士。所以各家義門還是會從族中挑選一些四肢發達的子弟去習武功。

有時候,一些文舉無望的義門子也會改學武藝。不過宋朝的文風鼎盛,已經到了荒唐的地步,連武進士都以文章為重,只是寫文章的依據從四書五經變成了兵書,也不是實用的兵書,而是去除了排兵布陣和訓練士卒這些具體實用內容後的軍事辯證法一類的兵書。讀那些兵書只能用來寫文章或擔任閫帥,不能臨陣帶兵。這也是宋朝的武進士幾乎沒有人從軍的重要原因。不過,凡是準備考武進士的士子,擊劍和射箭的本事還是有的。

台州義門杜的十五秀才杜宇,就是那個帶著一七八百個團練兵去和兩千兩百鋼甲兵對陣的倒黴蛋。在那場鬧劇一樣的野戰中,他倒是腿腳利索即時逃入了杜橋鎮。

但結果並沒有什麽不同,明軍的鋼甲兵幾乎是追著他的屁股沖進杜橋的。然後就是毫無懸念的巷戰,杜宇就是在巷戰中被幾個“鐵人”打暈抓住的——因為他不是韃子,所以腦袋不值什麽錢,才得保一命。被抓進了俘虜營,先當了一陣子苦力,然後被人發現是杜家十五秀才,就被送到桃花島來了。

不過也沒有給他什麽額外的嚴懲,同樣是圈禁等待流放。

在桃花島上,他還見到了自己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弟妹(和杜十五不是同一個媽生的)——杜十五秀才今年二十八歲,並沒有結婚,也是個義門剩男。但是瞻養母親,照顧弟妹的重擔,還是沉甸甸的。

所以他也就顧不上什麽忠臣不二主了,聽說大明福王招門客,每個月可以有五貫錢的俸祿,就急急忙忙趕來了。看到福王府開出的條件,杜十五秀才就大松口氣。他雖然不會打仗,但是劍法還是練過的,雖然在戰場上沒有什麽用,拉弓的力氣也有。

而且他還會打算盤和做賬——他的父親是杜橋杜家的族長(現在跑去臨安了),見過太多族中子弟把一身毀在科舉上,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步他們的後塵。因此就讓他在習武之余,跟著族裏面負責經營的長輩學了打算盤和做賬的本事。沒想到,現在可以憑著這些手藝混個門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