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財政危機?(第2/2頁)

幸好在中原大戰前賈似道和蒲壽庚鬧出個遲約風波讓陳德興的天道莊狠賺了一筆。這筆飛來之財沒有留在天道莊的賬面上,而且被提出來作為支撐中原大戰的軍費。

要是沒有這筆錢,黃智深的頭還得再大上十倍!

可是現在飛來橫財已經花的差不多了,中原大戰之後整軍的費用,就得政務司想辦法了。

所謂的整軍,就是擴編明軍陸軍。明軍陸軍計劃擴充成四個軍外加十二個都督府(包括十個省級都督府和兩京都督府)和兩個總督府直轄隊。都督府都是軍級機關,人員配備起碼上萬,這就等於一下擴軍十二萬幾千!光是招募、訓練、裝備和各級衙門的開辦費用,就是幾百萬貫的支出!往後還得給這多出來的十二萬人發餉發糧,當然還得出錢支持他們在地方上的軍事行動(主要是剿匪和鎮壓不法豪強)。

這幾百萬貫一出去,政務司可就囊中羞澀了,累年的積蓄花去了大半。在天道莊的賬戶上,屬於政務司的存款已經不足八百萬貫了!

這筆錢不僅要應付接下去陳德興的登基大典,還要留出一部分作為特別費,隨時應付可能發生災害或是戰亂。財政只能用捉襟見肘來形容了。

而南宋恰恰又在這個時候來添亂子,實行什麽海禁!雖然南宋朝廷的執行能力很成問題,下面一票團練頭子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會真的禁了海。但是這道禁令,還是不可避免的轉化為了成本——臨安府和慶元府的海港就在南宋朝廷眼皮底下,怎麽都能禁了。

臨安府和慶元府的手工業品就只能長途運送去別的港口,沿途的關卡的稅費就不說了,到了地方還得大把掏錢擺平各種衙門和團練頭子。

更可恨的是,在很多時候花錢也不一定有用!海貿的利潤太厚,那些控著海港的團練頭子還有他們背後的勢力,都打著壟斷的主意——入港的貨物只能賣給他們,想要買入貨物同樣要通過他們。

如此一來,海商們利潤頓時大降,全都叫苦不叠,還聯名上書給陳德興請求減稅——他們實在交不起一年一千多萬的各種稅收給陳明朝廷了。

黃智深自己家裏就是海商,如何不知道這減稅的要求是合理的?可問題是,這一千多萬的開支是早就定好了的。如今大明的財政收支,也就是剛剛平衡而已,再沒有幾年前盤子沒有做大時候那樣的寬裕了。

這盤子大了,開銷也大,但是收入卻根本沒有辦法跟上。大明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分稅,在黃智深的整理之下,如今大明的中央稅有關稅、船稅、礦稅、鹽稅、酒稅、茶稅外加一個士紳捐(出售士紳身份)。田賦和市稅都是地方稅,免役錢全部攤入田賦和市稅,不再另外收取。另外,如明都、塘沽、江華、沈家門、泉州、巨港租界地等富庶的商市,還要向政務司繳納貢賦。

但是毫無疑問,大明朝廷最重要的收入還是關稅和船稅,扣除這兩項,大明朝廷一年的進賬大約就是三四百萬貫上下。另外再加上軍務司管轄的兵器局和軍務司持股的南芬鐵行、明都船行、塘沽船行的分紅,最多就是六百萬貫……

如果關稅和船稅減半,大明朝的財政立即就要陷入危機!

這個時候,馬車突然猛地一震,然後就聽見馬匹的嘶鳴,接著就停止不動了。黃智深也從自己的思緒中醒來,耳邊傳來了親隨的聲音:“官人,已經到了昭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