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一部《陳禮》治天下(第2/2頁)

這《陳禮》既然要用來教化全人類,也不能陳德興一個人閉門造車,集思廣益還是很有些必要的。

而且《陳禮》第三篇“君君臣臣”就是用來規範君臣關系的,這可是直接關系到各路英雄的切身利益的——目前《陳禮》已經擬定了七大篇章。

第一篇是天下大同。講的是教化全人類,建立華夏世界的遠大理想。陳德興準備將之變成整個華夏的理想!

第二篇是天道唯一。講的宗教,當然是要將天道教置於諸教之上,確立其華夏國教地位。

第三篇是君君臣臣。講的是君臣關系和上下秩序。包括天子和封君的關系;天子和直臣(沒有封地的臣子)的關系;封君和直臣的關系;天子和封臣(有封地但是沒有建國的臣子)的關系;封君和封臣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直屬或封建)的關系;中央和封國的關系;君主和士紳的關系;君主和普通民眾的關系等等。

第四篇是父父子子。講的是華夏世界的家庭秩序。比如男子可以娶幾個老婆——這個當然是要有限制和分等級的,依照天子、封君、封臣、直臣、士紳(士爵屬於直臣)、平民、農奴、奴隸的等級排序決定數量。其中最多的是天子,最多可以擁有三十六個妻妾。另外,家產繼承和侍奉父母也是“父父子子”篇中的重點。確定了嫡長優先和嫡長責任兩大原則——陳德興的思路就是權利和義務對等!

嫡長子可以繼承大部分家產和全部封地、爵位,但是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包括侍奉父母、照顧弟妹、守護祖墳和貴族兵役。

至於沒有繼承資格(爵位和封地)的兒子們,對於父母和家族的責任就輕多了。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開支散葉,打拼自己的事業,建立自己的家族,以確保在嫡流衰弱之時可以保持家族傳承。實際上就是鼓勵非嫡長子離開父母去遠方闖蕩,這是華夏開拓世界的需要——要是都呆家裏當大孝子,世界人民誰去教化解放?

第五篇是士農工商。這是講民眾的,首先是“四民平等”和“紳爵平等”。就是只要是華夏之民,是平民身份,無論幹什麽職業都是平等的。而且平民只要購買了士紳身份,便能和貴族平等,擁有同樣的權利(主要就是選舉權)。其次是民眾包括士紳的權利和義務——原則當然還是權利和義務相等。平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權利不如貴族,沒有選舉權,沒有田莊。那麽他們所要承擔的責任也比貴族少,沒有強制的兵役,只需要依法納稅。

而士紳在擁有選舉權以及和貴族平等的同時,就有責任繳納更多的稅。所以士紳是有最低納稅限額的,對於士紳逃稅的處罰也比平民和士爵更重。

第六篇是衣冠禮樂。是管頭管腳管唱歌管說話管寫字的——管得很寬,不過也很有必要!實際上,這是華夏世界的教育和洗腦制度。語同音、書同文、人同俗、衣同制等等的原則,都要得到最堅決的貫徹。所有入華的國家,都必須從語言、文字、風俗、衣著等各方面華夏化!

第七篇是教化育才。這是管教育事業的,全民義務教育當然是目標。不過也得分階段實現,首先是貴族和精英教育,然後再逐步普及。而且教什麽也是要規定的。參考現在天道書院的課程,以華夏文化、自然科學、天道經典、軍事體育和手工制作等科目為主,建立初等和中等教育體系。然後在此基礎上,發展高等和專科教育。

可以這麽說,一部《陳禮》,七大篇章,包羅萬象,將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全都濃縮在內。這是一部可以治天下的禮!在剛聽說陳德興要“制禮”的時候,北地南朝的各路英雄,還都有點將信將疑。比較禮樂制度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普天下那麽多的大小儒生說穿了不就是搞這個的嗎?陳德興居然想用一己之力來做數十萬儒生千百年都沒有做好的事情,還真有些不自量力。

可是當他們真正拜讀了《陳禮》,卻忽然有了一種頓悟的感覺,原來華夏的禮樂制度,是可以用簡單明了沒有歧義的語言,一條條說清楚講明白的。

一旦說清楚講明白了,這禮樂制度就有了可操作性。陳德興的禮就能在普天下推行了。

一部《陳禮》是可以治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