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李唐去哪兒?(第2/2頁)

李翠仙潑去殘茶,用竹匙從紙囊中取出濃綠的新茶,全都是研磨成粉的,放在一張白紙上,投入紫砂壺中。然後拿起銀壺,湖入沸水。她手法極穩,顯然是精通茶道的,流入的沸水正與壺口平齊,翠綠的茶葉微響著舒展開來,絲毫沒有溢出。

接著,李翠仙拿起紫砂壺蓋,撇去壺口的細沫,蓋好蓋子,又用沸水淋在壺上。茶沫順著壺身沖下,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隨即飄散出來。片刻後,壺身水跡幹涸。李翠仙用沸水淋過茶盞,然後斟了兩杯,遞了一盞給李璮。舉止從容不迫,很有一些大家風範。

李璮拿起茶盞喝了一口,然後苦笑道:“這手茶道可高明,來人仙兒你有空的時候就來教給為父,為父好聊以自樂。”

雨聲愈發急促,光線也愈發暗淡,李翠仙的臉色卻滿是笑容。

李璮嘆了口氣。“果然是女大不中留!”

這次他敗得那麽快,李翠仙至少要負一半責任。

沉默片刻,李翠仙笑道:“大人少時以來的理想,如今已經全部達成。胡虜已經趕走,燕趙盡入漢家之手,便是大唐現在也沒有亡,將來也必能復興於海外的。”

說著話,她拿出一封信,雙手遞給了父親:“這是明王親筆信,請您去燕京安享晚年的。”

李璮哼了一聲,接過信封,拆開後才裏面取出一張信筏。

唐主鈞鑒:

當日一別,已垂數載。翁婿之誼,縈縈在心。李唐陳明二國,皆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往昔蒙古肆虐,吾漢家大樹飄零,星流雲眾,惟公不忘大義,暗藏奇志。小婿聞之,不勝佩服。

如今蒙古已逐,烈士大志得伸,天下不勝欣悅,英雄將會燕京。聞泰山辟居代州,仍夙夜憂嘆,為國為民。小婿每思至此,常懷耿耿。特使仙兒前來想請。若得唐主麟趾相降,小婿自當掃榻相迎。拳拳之心,公當念之。

文後落款則是明王陳德興。信中文字雖然不多,但寫得情真意切。李璮拿著那張信箋,一言不發,良久才道:“陳德興的信寫得這麽客氣,看來是很想要為父去燕京養老啊。”

說著話,他指尖一彈,那張素箋飛入爐火,化為灰燼。他淡淡道∶“老夫若執意不去,吾這女婿,一定會親帥大軍前來的吧。”

李翠仙一笑:“不會的,大人一定會去燕京的。”

李璮冷冷道:“你就那麽肯定?”

李翠仙拿過一條絲帕抹凈手指,一邊抹一邊道:“行啦,大人不要再作偽了。吾家本是齊魯一山賊,和李唐八杆子打不到一塊兒。這等跟腳,如今儼然一國,女兒我還是大明國後,將要母儀天下。咱們李家可一點沒有吃虧啊!大人還有什麽不平的?”

李璮一怔。

“而且大人還想替唐國爭取些什麽,在代州看什麽都辦不成,只有去了燕京才有希望。”

李璮道:“吾那好女婿想給吾兒什麽樣的地盤建國啊?”

李翠仙思索了一會兒,“這一次陳德興邀請的外國之君只有高麗、日本、素可泰、安南這幾個國……南山兄的國,當在這幾國之外。”

被諸侯大會邀請,顯然就是有資格入華夏了,陳德興當然不能隨便滅了這些國,更不能隨便撤換國君。這《陳禮》既然制定出來,當然是要遵守的,陳德興可不打算自己拆自己的台。要是沒有了這一部《陳禮》,他真不敢保證他創造的華夏世界的和平和秩序能維持多久?

李璮思索了一會兒,說道:“高棉吧?”

“或許吧,”李翠仙道,“若南山哥哥不願意遠行,高棉也是不錯的。”

“遠行?去哪裏?”

“南明洲如何?”李翠仙道。

李璮冷笑:“有沒有還不知道呢!而且十羊在望永遠比不上一羊在手!這高棉國,而且還是包括了交趾的大高棉。那裏不如就算是吾大唐的土地吧!另外,最好可以快些動手,老夫年事已高,就怕看不到大唐旗揚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