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有變數(第2/2頁)

如果戰事在大名府城外拖延上幾個月,忽必烈大軍的補給可就要大成問題了。

看到忽必烈的濃眉越擰越緊,劉孝元就明白這位蒙古大汗的心思了。頓時策馬上前,到了忽必烈身邊,低聲道:“大汗,看來大名城難攻不落,便是團團圍困,陳德興也不會急於救援。為今之計,只有繼續北上!”

“北上?”忽必烈眉頭擰得更緊,“北上燕雲?”

忽必烈身邊的蒙古將軍們聽到這話一個個都表情凝重——北上去燕雲送死?陳德興的兵力大概也有十幾萬,而且裝備精良,士氣又高,再以逸待勞,蒙古人有什麽勝算?

忽必烈沉默不言,仿佛在苦苦思索。劉孝元道:“大汗,與其頓兵堅城之下,不如北上廣平、順德,迫近真定。如今真定府大有恢復昔日繁華的苗頭,去年陳明就分了十余萬大名府的難民去真定安置,還有在真定府分封了數千個士爵田莊。若大汗北上,陳德興必不會不顧真定安危的。”

跟在忽必烈身邊的蒙古大將兀良合台眉頭深皺,低聲道:“可是真定距離黃河太遠,只怕大軍不能及時撤走啊!”

“可以事先做些準備,”劉孝元道,“可將輜重糧草囤積於安陽和淇縣,大軍輕裝而行。一旦察之明賊南下,就立刻撤往安陽,再退淇縣。”

一支真正的大軍,是由各個兵種和後勤運輸隊組成的,而決定這支大軍機動性的並不是其中速度最快的輕騎兵,而是裝滿了糧秣的騾馬大車。如果將大部分的糧草輜重放在後方的城堡裏,大軍輕裝而進,機動性當然能大大增強。

但是被置於後方的糧草囤積地可得看守好了!

忽必烈看了兀良合台一眼,皺眉問:“把糧草輜重轉移到安陽,用一個萬人隊負責看守。大軍只帶20日行糧北上真定……再留三個萬人隊監視大名之敵,並且警戒河間方向和益都方向。兀良合台,你覺得這樣安排怎麽樣?”

……

大名府城南,蒙古軍大營,劉孝元的帳幕之中。

“忽必烈要北去真定府了!還會把糧秣輜重運往安陽縣安置,還有一個萬人隊看守。”劉孝元正在自己的營帳中和劉陽交談。

劉陽現在已經不是喇嘛打扮了,而是一身蒙古人的皮袍子,腦袋上面已經生出了又黑又密的短發,活脫脫就是個還俗從軍的和尚。他的公開身份是劉孝元的遠親,投靠劉孝元當個親隨。這在13世紀各國的軍隊中都不罕見,也符合劉孝元的身份,因此沒有什麽人起疑。

“什麽?忽必烈要去真定?不打大名了?”

劉陽驚了一下,定定看著劉孝元。劉孝元低著頭,手裏拿著根木棍在撥弄著帳幕裏面的火塘,火塘上面還吊著個鐵鍋,裏面正煮著什麽吃食,飄出誘人的香氣。

“不打大名了……今天上午試探過了,三弓床弩都紮不進三角出堡的外墻……這是用什麽材料修的?怎恁般堅固?”

“水泥,那個叫水泥。”

“水裏的泥?”

“不是,是明都府的特產,粉末樣的,遇水化泥,水幹如石。”

“還有這種東西?”

劉孝元咂咂嘴,連連搖頭。

劉陽的心思已經全在軍情變化上了,他心頭翻翻滾滾,想著十幾萬蒙古大軍北上真定的後果,真定府可沒有大名府這樣的堅城,而且守軍也不會太多。

劉孝元忽然又壓低了些聲音,“蒙古人的目的還是誘敵南下!不過兵家諸事中最難的就是判明敵情,忽必烈現在不敢一戰,不戰則難以準確判明敵兵多少強弱!如果明軍可以示強與敵,忽必烈肯定會退兵!另外,安陽屯糧之所也有機可乘。”

劉陽思索一陣,看著劉孝元,“我什麽時候能離開?”

“等忽必烈大軍開拔的時候,”劉孝元低聲道,“那個時候最亂,你扮成蒙古人傳令的怯薛,馬匹、魚鱗甲和令旗都會替你預備好的。路上小心些,河間府境內有大批八旗兵活動,可別叫他們當成蒙古人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