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武裝的商人(第2/2頁)

“柯師傅,你帶1000人去守後門。”

“陳四虎,你也帶1000人去守東邊的圍墻。”

“許米佬,你帶1000人去守西邊的圍墻。”

“唐老三,你帶1000個會射箭的守在道觀四角的塔樓之上,把床子弩也擡上去。”

“……”

與此同時,方玉門正穿著一身閃閃發亮的鋼甲,大馬金刀地坐在太乙觀大殿內,給自己的一票徒眾布置戰守。

匯集到太乙觀的天道徒總共有萬人左右。已經被方玉門分了十個千人隊。其中最精銳的千人由他親自掌握,充當預備隊,都是披堅持銳的精壯漢子。其余九個千人隊,則各指派了千人長和百夫長,算是草草編成了行伍,還配發了兵器和紙甲——太乙觀本來就是為造反起義而建的據點,不僅十分堅固,擁有高大的圍墻和厚重的大門,圍墻後面還建了可以站人的木質平台,前後大門也建有門樓,以便於防守。而且還在道觀中藏了兵甲戰具,包括屬於違禁品的鎧甲、皮甲、紙甲、各種弩機和天雷,足足可以武裝上萬人!

如此數量的軍用物資散落民間,在中國歷史上,大概也只有海上貿易異常發達的宋朝的三個大港才會存在吧?而這種民間擁有大量違禁武器的直接推動力當然就是海貿的需求。因為此時的海上是個無法無天的地方,海商海盜根本一體。沒有武備的商船出海,那是肯定要被人搶光的。所以在國家的海軍可以完全控制大海,剿滅海盜之前,海商是必須擁有武力的。而大量海商聚集的城市或國家,必然會出現民間武力極為強大的情況。

歷史上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民間財力武力強大所造成的必然後果——任誰有錢又有槍,都會想更進一步去參與國家管理的。

南宋末年,蒲壽庚得以在泉州作亂,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不幸的是,蒲壽庚為首的泉州伊斯蘭教番商從來就不是中國資產階級。順便提一下,當時的泉州並不是沒有支持南宋的商人武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許漢青、許夫人為首的許氏海商集團。

至於後來的元明清三朝都推行海禁國策,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抑制民間海商的武力——明清時代的手工業和雇傭勞動是非常發達的,在大部分時間內都超過了同期的歐洲。說沒有資產階級萌芽那是胡扯。但是這種萌芽卻時時刻刻處於封建王朝的摧殘壓迫之中,難以茁壯成長也是事實。之所以如此,也不是因為中國封建王朝不尊重私人財產,而是從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解除了商人的武裝!

失去武裝的商人,自然也就沒有了保護自身財產安全的本錢,成了士大夫集團的附屬品,更不可能再進一步去染指政權了。

不過現在還是武裝海商泛濫的南宋時期,泉州這座國際大港中多的是武力強盛的商人。其中一部分,還是入了天道教,買了士紳身份的“明商”。這些商人雖然瞧不上草根出身的玉門十三郎,但是卻不敢對墨影娘不敬。

“有500馬木魯克?不必擔心,吾帶來明王的300弓騎近衛,什麽馬木魯克,就由他們對付!”

“泉州團練?哼哼,方玉門會把他們引過去的,他已經在太乙觀舉旗了。”

“明王殿下?殿下已經到了澎湖,就駐兵在馬公島,整個南洋艦隊和半個北洋艦隊都一起跟來,光是炮船就有上百艘!”

在泉州城內的季府大宅之內,墨影娘正和一個白面長須,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子說著謀取泉州的事情。

這男子就是惡名遠播的南海惡煞季老賊了——季老賊的名號其實是祖傳的,他家從開閩三王(唐朝末年)開始就是海賊(當然也是海商),傳承了三百多年快四百年。而如今的第十二代季老賊,不過三十許歲,就有了南海惡煞的名號,顯然也不是什麽好鳥。

而季家海商海賊集團,在他的帶領下,更是穩居泉州漢人海商之首,擁有大小海船千艘,還養了死士六百,仆童兩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