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鋼鐵雄心(三)(第2/2頁)

所謂的炒鐵,就是用長鐵棍攪動鐵水。因為這種反射式炒鐵爐的爐溫只能達到1400度,而生鐵中的碳脫除到一定程度後,熔點就會超過爐溫,金屬變會呈半凝固狀態。要靠人力攪拌才能使冶煉繼續進行。

這種“炒鐵法”當然也不是陳德興“發明”的,而是早在漢代就出現的,在宋朝同樣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只是沒有反射爐的概念。另外,用這種炒鐵法理論上也能得到鋼,炒鐵法的主要產品是熟鐵,但有時也會煉出少量脫碳不徹底的中低碳鋼。

利用這種炒鋼反復折疊鍛打,就能得到所謂的百煉鋼,是用來制作寶刀寶劍的上品鋼材。

而陳德興建議齊塔等人采用的煉鋼法,則是坩堝法。坩堝法早就出現在了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在漢朝最為興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卻漸漸沒落——可能是因為低硫低磷的優質鐵礦消耗一空,用坩堝冶煉出來的鋼,質量無保證,成本又高,因此被漸漸淘汰。不過在山西某些地方卻有坩堝煉鐵的工藝,許多經驗豐富的鐵匠都知道怎麽制作坩堝。而陳德興給他們的幫助,也不過是用耐火的高嶺土制造坩堝和坩堝爐而已。這樣就能讓坩堝煉鋼達到更高的溫度。

後世的亨茲曼坩堝鋼需要1600度的高溫熔煉,用普通粘土制成的坩堝根本無法承受。當然,爐溫不夠也不等於不能煉鋼,古人是非常能夠理解湊合一下的概念的。

就在高爐和炒鐵爐右側百步開外的一處小高坡上,已經豎起了兩座專門用來冶煉坩堝鋼的火爐。兩縷青黑色的煙柱正從那裏揚起,顯然坩堝爐正在煉鋼。在更遠一些的地方,則是碼頭和柵欄,碼頭是進料的地方,而柵欄則是防止閑雜人等進入坊區的——南芬鐵坊的所在,自然是軍事禁區!周遭被南芬城墻、兩道柵欄和壕溝還有太子河包圍。還有軍隊駐紮巡邏,太子河上甚至還有一支小小的“水軍”。

陳德興也知道,眼前這一套“高爐煉鐵——反射爐炒鐵——坩堝煉鋼”的工藝流程,雖然也是在湊合著煉鋼——因為爐溫難以控制,耐火材料質量不靠譜,鐵礦石的雜質含量也難以確定。想要得到後世工業化時代的優質鋼材是不可能的——但是煉出的鋼鐵,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足夠碾壓南宋的鋼鐵手工業了,更不用說大蒙古了。所以,可不能讓這套先進的煉鐵煉鋼辦法泄露出去!

“大哥,咱們南芬鐵坊的鐵匠、學徒工,都是老手了。光是在南芬這裏,已經前前後後建了五座高爐,十五座炒爐和五座坩堝爐了。”

齊塔輕描淡寫的介紹著南芬鐵坊的研發探索過程——哪怕有了陳德興的提點,實驗失敗還是在所難免的!焦炭煉鐵和反射爐炒鋼都是新技術,坩堝鋼雖然是老早就有的東西,但畢竟已經不怎麽常用。同樣需要反復探索。

“鐵坊的工匠有誰立了功麽?”陳德興問話的時候,整個鐵坊的鐵匠和學徒,已經聚集起來,在陳德興跟前站成了三排。大約有三四百人,都是精通煉鐵找礦的匠人。大部分是從臨安和明州掠來的。

“有啊,孟大頭,你出來一下。”齊塔一招手,喚來個二十掛零的小個子,身高不過五尺多,非常瘦弱,不過卻有一個大腦袋,額骨寬大且隆高,和細小的身體形成鮮明對比,就好像一根細竹竿撐著個大腦袋,怪不得被人叫“大頭”。這副尊榮不大像個鐵匠,倒像個讀書人。

“這是孟德孟大頭,別看他長得不像個鐵匠,不過腦袋瓜子好用。”齊塔一指身後的高爐、炒爐,“高爐、炒爐都是他畫的樣,高爐墊高,炒爐居下的布局也是他想出來的,還有用滑輪加料的設計也是他做的。這小子可聰明,可惜沒有念過什麽書,要不然準能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