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誰如曾國藩(第2/2頁)

如果按照李庭芝的辦法組織新軍,那掌兵的書生就不會變成藩鎮之主了?

不過李庭芝最後的問題也有道理。大宋朝廷對外不行,對內折騰自己的將領可是很有一套的!要是不讓書生們成為一軍之主,他們怎麽敢出來募兵練兵掌兵?

看到賈似道沉默不語。李庭芝又接著侃侃而道:“募農為兵則是要招募樸實農人當兵,山野之民為佳,城邑平民不取。因為山野之民窮苦而無見識,容易掌控,所求也低。不似臨安百姓眼界開闊,頭腦油滑,上不了沙場。”

這一點倒是沒有什麽爭議。看看臨安的三衙兵朽成什麽樣子就知道了!

“可否兵農合一?”江萬裏突然插話問。

兵農合一是儒家最喜歡的軍制。因為可以將軍餉的開支降到最少,這樣對“人民”的負擔也就減輕到最少了。後世的朱元璋、朱棣爺倆估計就是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實行了兵農合一的軍戶制。最多時舉國有二百多萬戶軍戶!

“土地呢?”李庭芝反問,“昔日忠順軍可以兵農合一是因為有土地。現在江南可有土地能分配給兵士耕種?”

沒有!江南的地都是強宗大族的,怎麽可能拿出來分給士兵?要那樣還是投降陳德興算了!

江萬裏默然無語。

“還是兵農分離吧。”賈似道拈著胡須,沉吟著道,“便如此了……募集新軍之事不能拖了!祥甫,你即刻動身,10萬貫銅和10萬匹絹,某讓戶部支給你,一文錢都不會少的!江大參、馬大參,二位也動身去江西、浙西吧。兩路安撫和總領財賦的差遣都給你們,若是需要帶兵官,可以直接從三衙新軍和殿前諸班直中抽調!”

老賈猛地站了起來,目光灼灼地看著幾人,沉聲道:“吾等都是讀聖賢之書的宋臣,如今大宋國家有難,儒家道統被竊,正是吾等讀書之人挺身而出的時候!諸位當奮發努力,以報天家厚恩,以正孔孟之道!”

……

“草民昌國鄧明海、鄧明安、鄧明理、鄧秋忠……拜見明王萬歲,萬萬歲!”

剛剛回到昌國縣城的陳德興,此時正在家門沈氏獻上的一所豪宅中接見昌國鄧家的幾個頭面人物。

至於家門沈家,自然早就投靠歸順陳德興了。一家之主的沈固沈百萬(其實家產早遠遠不止百萬),現在已經是北明的士爵了——他給明軍當內應,配合奪取舟山的功勞足以封爵。另外,他還拿出了四十萬貫,給沈家上下人等和為沈家效力的掌櫃、管事和船頭都買了士紳身份。家門沈成了北明士紳的第一個購買者了!

“起來說話!”陳德興一揮手,讓幾位鄧家人都站了起來,不過並沒有讓人看座。

“你們誰是鄧家一門之主?”陳淮清開口發問。

“草民鄧明海現居鄧家族長。”觀海先生鄧明海回答道。這老頭兒現在彎腰垂手,腦袋低著不敢看陳德興,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

“鄧明潮是你弟弟?”陳德興問。

“乃是草民的從弟。”

“他如今是我北明重臣,之前也隨孤王來了普陀山,現在去往日本了,他可曾回過舟山?”

“聽濤他是幾過家門而不入……”鄧明海回道。

“哦。”陳德興點點頭,他猜想鄧明潮和昌國鄧家一定有什麽不為人知的矛盾,或許是因為他投靠自己的緣故……

“鄧明潮是個人才,外交內政樣樣在行,是孤王重臣。”陳德興停頓了一下,目光緩緩掃過鄧家的人物,“你們鄧家還有這樣的人才嗎?”

“有!”

有人大聲回答,卻不是鄧明海。

陳德興循聲望去,看見一個三十多歲,臉色黝黑,胡子頭發沒有好好打理,看著有些落魄的漢子。

“你是……”

那漢子大聲道:“草民鄧秋忠,正是不亞於聽濤先生的人才,願為大王平江南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