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官和義門(第2/2頁)

現在正在聽濤書院飯堂裏面吃飯的書生,並不都是青年,其中年紀小的只有十一二歲,臉上的稚氣未脫,不過依舊認真而沉默的在吃飯,顯得極為規矩有修養。年紀老的看上去比陳淮清都年長,不知道是不是書院裏面的先生。

白展基和陳家父子說過,昌國鄧家的書生一般會考到50歲,之後宗族就不會再提供資助讓他們去科舉了。雖然昌國鄧家是豪門,但是家裏的人口也多,又大多不做什麽事情。所以族中的財用並不寬裕,可以提高給子弟的資助是有限的。

順便一提,昌國鄧是所謂的“義門”,就是聚族而居,不曾分家!舟山島上七成的土地其實是宗族公產,而非一家一戶的私產——當然,宗族之下的一家一戶也是有私產的,不過多少就不一定了。

這樣的“義門”在唐宋時代非常多,譬如李庭芝的宗族就號稱“隨州義門李”,據說是十二世同堂,兩千口聚族。

而陳德興自己則是赫赫有名的“江州義門陳”的後裔。在宋太宗年間,江州義門陳就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的強宗大族。後來因為文彥博和包拯的建議,將義門陳氏分成291份。

安豐陳家就是其中一支的後裔,不過因為早年的壽春之戰,家門凋零,剩下的子弟並不太多,產業也失去多半,現在大都被陳淮清遷到了揚州安置。其中有不少人還出仕到了北地招討司或總貿易司。

而此時的江南,類似的“義門”是非常多的。可以說大部分強宗大族,都是“義門”。或者說,只有“義門模式”才能培養出強宗大族——不分家保證了宗族中的每一個子弟都能接受到最好的儒家教育並且去參加科舉,而讀書進學的子弟眾多,又反過來保證宗族代代出進士,有了進士就能保證整個宗族在政治上、經濟上擁有特權。可以壟斷大量土地和人口。這便是宗族可以長久保持昌盛的原因。

而江南的數百上千家“義門”,現在就是橫在陳德興面前的最大障礙。因為陳德興的到來會打破這些“義門”賴以維持的基礎——科舉制度!

而且,他還帶來了一個將要取代江南義門的階級——封建士爵階級!

……

西湖,葛嶺。

“砰”的一聲,一只白玉碗砸得粉碎,清脆的響聲打破了閣內的寧靜,玉屑在青石板上四處飛濺。

頭戴東坡巾的賈似道面露怒容,旁邊的幾名官員束手不語,全都噤若寒蟬。

廖瑩中吸了口氣,低聲勸道:“平章公息怒,陳德興兵勢強盛,浙江沿海水軍暫避其鋒芒也在情理之中。”

“舟山島位於浙江近海,戶口10萬且有良港,一旦為賊所有,便是直搗臨安的跳板!”賈似道厲聲道,“應龍!”

翁應龍躬身道:“在。”

“命禦史台派員去鎖拿昌國知縣!”

翁應龍道:“是。”

廖瑩中微微搖頭,望著座中獨掌朝綱的大宋平章軍國事,良久說道:“昌國知縣無兵無將,實在是無計可施……”

賈似道余怒未消,只哼了一聲。一名家仆進來。“老爺,江大參、馬大參和蒲樞密求見。”

賈似道收起怒氣,從椅子上站起來:“待老夫親自去迎。”

理宗皇帝委任的顧命六大臣中的吳潛這段時間臥病在床,已經不能視事,陳淮清離開臨安後就沒有再回來,連家眷都已經離去,顯然是不會再回來了,除非是和陳德興的大軍一起。

所以六大臣現在只剩下了賈似道、江萬裏、馬光祖和蒲擇之等四人。現在全都聚集到了西湖葛嶺,自然是要和賈似道商量國家大事,而且還是一件幹系大宋興亡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