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唯有讀書高(第2/2頁)

“好,我們就稍坐停留吧。”陳德興點了點頭。

陳淮清也道:“那就有勞小哥帶路了。”

說著話兒,他就摸出幾枚銅錢丟給家丁。對方收了小費,家丁更是萬分客氣地將幾人引入了書院。進了書院大門,陳德興便聽見了朗朗的讀書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是北宋汪洙的《神童詩》,這汪洙也是慶元府人士,哲宗年間的進士,擔任過明州(慶元府)州學的教授,弟子重多,鄧家的祖先也曾經是他的弟子。不過聽濤書院中朗讀《神童詩》卻和汪洙的聲望沒有什麽關系。

“已經在背《神童詩》了,那就快到飯點了,幾位不如就在書院用飯吧?”

一名上了點年紀的家丁將眾人引入一間廳堂,又讓人奉了茶,然後說道。

“《神童詩》是飯前才背的?”陳德興覺得這有點兒像基督徒在飯前念誦聖經感謝主的意思。

“凡是在書院讀書的,一日兩餐之前都要背一遍的。”家丁回答。“這是鄧家老祖宗留下的規矩,為的是讓子孫後代不忘記‘唯有讀書高’的道理。”

“慶之,為父和大哥兒也從小也背《神童詩》的。普天下的書生都是從小背《神童詩》的。”陳淮清頓了一下,又補充道,“不過你沒有背過……”

陳德興努力回憶了一下,的確不知道《神童詩》的全文。

雖然這首詩是宋朝的蒙學讀物,但是從小定下走武人路子的將門子照例是不背的——因為《神童詩》除了灌輸“唯有讀書高”之外,還在灌輸文貴武輕的思想。這要是把個“小武夫”洗了腦,哪裏還有勁頭習武從軍?

聽到陳淮清的話,屋子裏面的鄧家家丁和白展基對陳德興的那份尊重頓時就散去了大半——將種不背《神童詩》的規矩他們都知道。陳德興沒背過《神童詩》那必是將種,看他的年齡和氣質,估計是去普陀山上聽辯法的某家藩鎮一門中的重將。

“二位稍作片刻,等開飯的時候,小的再來相請。”家丁行了個禮,轉身便離開了。

……

此時此刻,在昌國縣城西一所名為定海堂的富麗堂皇的大宅院內,空氣一片沉悶。本來應該是很疏朗軒敞的花廳,外面的花園中又是百花盛開,海風徐徐吹來,將初夏的暑熱之氣全都驅散幹凈。加上一席精致的酒宴,這個場景,應該就是飲酒賞花、非常雅致的事情。

但是屋子裏的這些人,卻一個個是如喪考妣,神情倉皇,帶動得整個氣氛都變得淒涼,仿佛這群人都是有了今天就沒有明天一樣。放在昨晚之前,這些穿著儒服、滿臉都沒有了主張的人物,跺一跺腳,舟山島都要抖三抖。他們是昌國鄧家明字輩和秋字輩的精英,每個人都至少中過兩次舉,是很有希望一步登仙成為昌國鄧家第三個進士老爺的!

可是現在昌國縣卻被反賊陳德興占據,而昌國鄧家只有一堆飽讀詩書的儒生,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所以一籌莫展。

觀海先生鄧明海現在是昌國鄧家的族長,也是今天這場全族各房掌門人會議的召集者。本來就想聽聽大家夥兒有什麽對策,沒想到沒說幾句,大家都是眉頭緊鎖的。昌國鄧家並不是京湖、兩淮或是北地那樣以武當家的大族,而是一切圍繞科舉的標準的江南士大夫家族。雖然也有人習武去考武舉,但是應舉的武和戰陣之術完全兩碼事兒。

而且舟山島遠離蒙古威脅,島上的農人都不大習武,只有跑海的海商水手能打,但是這些人都在沈家控制之下。鄧家能動員的也就是種田的佃戶,大部分人連弓都沒有拉過,家裏也沒有弓箭,只有鋤頭糞叉,根本不可能和陳德興的精兵去較量。

所以起兵討賊是不可能的,現在可以做的,無非就是棄了家業逃走或者背宋降明,又或者虛與委蛇假裝投降暗中聯絡朝廷當內應!

不過看眼下的朝廷,好像也沒有打回來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