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唐宋元明(五)(第2/2頁)

在財政相對寬裕的情況下,撥給三衙新軍的軍費自然也充足,壯丁、衣甲、器械全部到位。可是在軍官選拔上面,卻十足讓人傷透腦筋。

在三衙新軍組建前,朝廷的武力就是在李庭芝從揚州帶來的一萬多武銳軍,王堅從四川帶來的一千多骨幹,還有殿前諸班直的一千多人。

其中李庭芝的揚州兵和陳德興算是同鄉,陳德興自己也是武銳軍出身。這武銳軍出來的軍官,實在不敢大用,現在只能勉強用他們練兵,可不敢真的把軍隊交給他們帶。

而王堅、王炎父子和陳德興關系也不錯,在去年臨安之變的時候,王家父子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所以賈似道和李庭芝也不敢信任王家軍。借著對付泉州蒲家的機會,就把王堅、王炎父子調去了福建。現在更是委任王堅當了廣南西路安撫使兼知桂州,一腳踢到廣西去了。

剩下的唯一可靠的,就是殿前諸班的一千多人。但是這些人大多只是武藝精通,雖然人人都有官身,但是大多沒有帶兵的經驗。而且也不可能把這一千多人都派去帶兵,這樣殿前諸班就沒有人了,皇宮誰來守護?皇帝又讓誰來保護?

所以李庭芝就想到了用“以武取士”的方法,用景定二年的科舉大比選拔出一批文武兼備之士,用他們來掌握三衙新軍。

才回到朝廷不久的左相吳潛搖搖頭:“以武取士?取得還不都是藩鎮的子弟門人?好好的讀書人,怎麽比得過那些人?”

李庭芝橫了吳潛一眼,吳老頭這話說得有些不中聽了——李庭芝自己就是孟珙的門客出身,而孟珙擱現在怕也是藩鎮。不過確實也是實情,陳德興提出的以武取士,想來就是要拉攏藩鎮子弟的!這些出身藩鎮的“武進士”當官後,百分之百就是陳家黨羽,怎麽能讓他們去掌新軍?

從慶元府過來,現在掌握浙西軍政大權的馬光祖卻是一笑,插話道:“江南書生也有習武的,過去的武進士多半還是江南五路的才子。而且鹹淳二年的大比還是朝廷在掌握,這主考官落不到陳君直手中。不過他現在掌握了個武學,招了不到兩千淮上子弟當學生……這可得小心對待,上回他兒子用三千人就把臨安城鬧個天翻地覆!”

自從討論開始賈似道就沒有說話,嘴角一直彎著,說不出的剛愎沉默神色。聽著馬光祖提到陳淮清一手操辦的武學,他只是嗤的一笑。

“這哪兒能比呢?陳德興的三千人是戰場上打出來的銳士,陳君直的兩千人不過是些習武的書生。”

賈似道眉頭突然擰了起來:“現在真正紮手的,不是陳君直的兩千人,也不是陳德興攻入燕雲、遼東,而是陳德興的神仙身份!”

“這是騙人的!”吳潛、馬光祖、江萬裏、李庭芝幾乎異口同聲。

賈似道只是搖頭:“去過江華島的人,卻都說陳德興是真神仙!這事兒……可蹊蹺!”

在場的幾人互相看看,眼神裏面滿滿的都是不屑。裝神弄鬼,自古不成大事兒。

賈似道皺眉:“那誰辛苦一下,去江華島看個究竟?”他看到幾個人都投來懷疑的目光,苦笑一下,“陳德興此賊善於蠱惑人心,裝神弄鬼……必也是為了蠱惑,一定得及早揭穿,免得他利用天道教把無知百姓都蠱惑起來。”

“平章公,要不晚生走一趟江華島吧?”廖瑩中官小,在一幫宰執跟前沒有說話的資格,不過跑腿的事情卻必須搶先。

“晚生也願往。”

“晚生願一同前去。”

陳宜中和青陽夢炎兩人,都是賈似道的門人,看到廖瑩中請命,自然不能落後,也都站出來請命。

“好好,都去,都去。”賈似道笑著點頭,目光卻瞧著李庭芝和江萬裏。

李庭芝明白對方的意思,連忙笑道:“平章公,要不下官也走一趟。只是……用什麽名義去往高麗呢?”

賈似道撫掌道:“要什麽名義?微服私訪最好,這樣才能看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