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唐宋元明(四)(第2/3頁)

未來的大元皇帝頓了下,又補充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劉卿也不要掉以輕心,還是先讓劉孝元、郭守敬二人潛赴遼東、高麗,探明天道教虛實。”

……

“翠仙,怎麽大過年的還擰著眉頭?莫非是在擔心將來唐明交惡嗎?”

正在和李翠仙說話的是個上了點年紀的老者,六十多歲的樣子,儒服綸巾,白面長髯,手持一把羽扇,很有一點再世諸葛的樣子。這老者便是李翠仙的外公,同時又是益都李璮的謀主,名叫王文統。

李翠仙是十二月二十五日乘船到達益都軍控制下的蓬萊港的,然後換乘馬車返回了位於山東半島中部的益都城。到達的時候已經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了。此時李璮剛剛從濟南返回益都過年,過完年就預備將老巢從益都前往濟南。還有傳聞說,李璮不日就要接受部下勸進,即皇帝位,公開打出恢復大唐的旗號了!

說起這個讓陳德興篡改了一番的歷史,還真是挺混亂的。本來造反時候不長就被忽必烈圍困在濟南等死的李璮,現在的局面看上去還不錯,穩紮穩打擴大著地盤。而且他也沒有再去抱南宋那根靠不住的細腿,而是聯合陳德興打起了恢復大唐的旗號——他姓李嘛,自然要攀附李淵、李世民了。所以“大唐”的旗號,看起來要不了多久便要重現中原了!

而陳德興被墨影娘包裝成了降世明王,裝神弄鬼的很有一套,還把關外的野生女真忽悠住了。他王國自然是“大明”了……不過這“大明八旗”的名號,聽著總有點變扭。

至於忽必烈嘛,現在已經到了京兆府,正在謀劃做中國的皇帝,國號據說就是“大元”,取自《易經》的大哉乾元,不知道是不是意指大蒙古國地盤很大?

而南方的那個大宋,雖然經歷了一場臨安之變,現在變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國家畢竟還在,看地圖的話,形勢似乎比歷史上還好一些。沒準還會有中興復起的一日。

整個中國,居然出現了唐宋元明四朝鼎足的奇怪局面!

而在這四國之中,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最有機會問鼎天下的就是李璮所立的,被後世冠以“東唐”名號的國家了。

因為東唐所在的區域,正是得之便能有天下的中原,以齊魯為根本,左擁徐邳,右攬冀州,前抵兗豫。而且李璮經營多年,在山東根基深厚,又和北地群雄往來密切,一旦得勢,北地群雄必會競相來投。到時候中原便可不傳檄而定。

此外,李璮還有一大優勢,便是頗得北地漢儒之心。因為李璮早在許多年前就在轄區之內修繕了湮廢多年的試院、文廟,通過考試招聘儒生——也就是說,李璮在益都轄區內部分恢復了科舉考試。而且他本人和幾個兒子都精通儒學,謀主王文統更是前金的進士,自是北地大儒。

東唐若能擊敗忽必烈而有中原,便能立即得到北地儒生的擁護,便是南儒也不會反對這個“儒家王朝”。只要南北儒生都認了李璮是李唐之後,又有驅除韃虜之功。那麽以唐代宋,也就沒有什麽不能的了。

如果李璮真的到了這一步,那陳德興的明國,恐怕只能被堵在遼東、高麗,再難有染指中原的機會了。因此,王文統看到李翠仙秀眉緊皺,才有此一問。

李翠仙聞言,只是苦苦一笑:“唐明交惡不是眼下需要擔心的,因為忽必烈還沒有死!而且已經火並掉了阿裏不哥……此等人物,又手握十幾萬蒙古精銳,才是外公和爹爹需要操心的。”她扭過頭,認真的看著王文統,“外公有何妙計可以破忽必烈而定中原?”

王文統胸有成竹地點點頭,道:“自然是先定名分,後收人心,再定中原,最後北取燕京了。”

李翠仙蹙著秀眉,細細品味著王文統的話:“先定名分……那便是爹爹要做皇帝了!後收人心……爹爹難道是要開科取士?”

通過考試錄取官員這事兒,在益都相公的地盤上一直都是有的。和別的漢侯不同,益都李家脫胎於金末紅襖軍,這是一支以在中原恢復漢家天下為宗旨的農民起義武裝。後來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投靠蒙古,但是紅襖軍上下並沒有忘記他們的宗旨。而李璮本人,更是處處以隴西李家,大唐之後自居。自然也將始自隋唐,在宋代大興的科舉制度引入了益都。

不過益都科舉在以往的規模並不太大,只是地方性的考試錄取文官,也沒有什麽秀才、舉人、進士的名號。考試的形勢也比較簡單,就是在益都貢院做過卷子,再領到李璮那裏相個面,然後就給個芝麻官兒打發了。但就是這麽一條小小的上升通道,便將益都境內的士紳整合進了李氏集團,讓李璮在益都的統治得以穩定,而且還能逐步擴大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