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宿命之敵(三)(第2/2頁)

陳德興的地方自治是放權,同時也是在推卸責任,將地方推給貴族去自治。他的招討司只直管幾個“商業大城市”,同時抓住海貿這顆搖錢樹。以大城市的商業稅和同海貿相關的稅收(包括北地招討司所轄幾個大港口的關稅和北伐軍海軍所控制海域的通行稅),為北伐軍的主要軍費來源。

實際上這也是無奈之舉,遼東這裏百廢待興,雖然有沃土無數,但是要開墾成良田不是一朝一夕的。就算陳德興能抓到很多農奴分給他的軍事貴族,也需要很多年的建設才能讓土地產生收益。而遼東地方各級政權,現在也幾乎不存在。政權建設,同樣要花錢花時間。想要從遼東的土地裏面刨點錢,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所以幹脆讓貴族們去自治吧!估計西周那會兒,周天子打發諸侯去蠻荒之地當君主也是這麽個想法。

“大王,此法是單在遼東實行,還是要在天下實行?”趙復捋著胡子發問。

這一套辦法在遼東實行是沒有問題的,遼東這裏沒有士紳也沒有科舉豪門,連原有的部族都被碾碎了。當然可以任憑陳德興“行周制”了。可是在中原漢地,特別是在南朝土地上,情況就復雜多了。

陳德興明白趙復的意思,只是笑了笑道:“考試做官當然還是要的,總要給下面的人一條上升之路。但是這考試上升的規矩肯定和大宋不一樣。大宋的科舉並非是為國取才,乃是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手段。吾行周制,國人議政,地方自治。當然不用這等手段,考試選拔乃是真正為國取才。”

他放沉了聲音:“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便是科舉所拔之人才,也要學習為官治事之學,如此才能為國所用。”

陳德興當然知道科舉的弊端——實際上沒有什麽人不知道!科舉到了南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官考”了。而是一種讓士大夫階級參與分享國家權力的手段。因此考上的人有沒有實學變得無關緊要。而南宋的文官,大部分也不幹什麽實事兒……

而陳德興要以扶植跟隨自己的軍功貴族成為統治基礎,自然不需要這些依托科舉上升的士大夫了。但是管理國家的官僚,到什麽時候都是不能缺少的。因此陳德興還是需要一個官僚的選拔和培養機制的。

趙復沉默半晌,搖搖頭道:“大王的道理都對,只是這天下之事不講道理的時候多。大王如果真要如此做,只怕遼東易取,燕雲可得。取南朝卻要多費些功夫了……”

陳德興冷笑,回頭看著趙復:“江漢先生,你覺得我會怕南朝的士大夫們不講道理嗎?”

……

“把弓箭和長杆兵器都留下,帶著護身的彎刀即可!”

忽必烈大聲的給他的500怯薛下令,然後又扭頭對前來迎接自己的鈕麟笑道:“鈕麟安答,這不剌川草原上有我們大蒙古的十萬壯士,當不會有什麽宵小偷襲我吧?”

鈕麟原是蒙哥汗直轄的征川大軍中的都元帥。在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開戰後他站在了阿裏不哥一邊。現在是被阿裏不哥派來迎接忽必烈汗的。

親眼看到忽必烈的怯薛都將長槍和弓箭丟下來後,他微笑著彎腰行禮:“忽必烈大王有此誠意,此次議和必然能成。只要吾大蒙古上下齊心,何愁不能克陳滅李,一統天下!”

忽必烈皺起眉頭,露出憂郁的表情:“若是為了克陳滅李,吾未必會和阿裏不哥言和。然而如今之勢,陳李崛起,蒙古式微,若是再兄弟相殘,只怕吾和阿裏不哥早晚為陳德興所擒!”

鈕麟一怔:“何至於如此?”

忽必烈苦笑,伸手摸出一份遼東諸路達魯花赤總管府剛剛送來的急報,遞給鈕麟道:“塔察兒在莊水之畔慘敗!逃回遼陽的時候身邊連一千人都沒有了!而且,陳德興已經收服了遼東生女真,組成了八旗女真,總有數萬之眾,皆配強弓健馬,不在我蒙古勇士之下啊!”

鈕麟聞言頓時失色:“什麽?陳德興有了數萬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