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虎有傷人意,人有害虎心(第2/2頁)

如果從高處俯瞰,此時的沙河以北,背靠黃海的大片平原上,正有綿延的寨柵草草豎立起來,都是新砍伐的木料。還有星星點點的人影,正在平原上挖掘壕溝,搬運木料。

在這些草草設立的寨柵之後,就能見到正在構築胸墻的洪福源部漢軍,他們構築胸墻的辦法是從陳德興的北伐軍那裏學會的。用裝米糧的蒲包塞上泥沙,一個個壘砌起來,大約能擋住士兵的半個身子。

在這道胸墻之後,則是一個個用夯土堆砌起來的高台,也不是太高,就是兩尺來高,台上同樣用蒲包堆成工事,工事後面架設著一台台的發石機和床子弩。這種工事布置方法,不用說也是從陳德興那裏批發來的——這個時代的蒙古民族是相當善於學習和軍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當他們探查到江華島上北伐軍的布防方法之後,便很快學會了用於野戰布防了。

一隊隊的蒙古騎兵,飛也似的離開了這個正在成形的大寨,在周遭的草原、山林間馳聘,向西一直逼近了復州,向南一直迫到大黑山腳下。他們似乎是要將整個戰場,都牢牢控制在手中!

與此同時,陳德興的八旗兵也大舉出動了!

……

上百八旗兵在山道中經行而過,一匹匹長在塞外遼東的駿馬,這個時候正是膘肥體壯,歡快的撒開四蹄,在它們最熟悉的山野中飛奔。而馬上的騎士,一個個也都志氣昂揚,他們穿著能將身體各處要害遮護的密不透風的皮甲,皮甲外面還罩著黃色的褂子。正是八旗正黃旗的軍將——這個“山寨八旗”的八個旗主都是陳德興兼任,不過正黃旗卻依舊是八旗之首。雖然裝備和待遇和另外七旗相同,但是卻和鑲黃旗一樣,名義上是明王親兵,因而集中了八旗兵中第一流的勇士。

每名騎士,都將頭高高昂著,大聲應和著夥伴們發出的歡呼之聲,手中的馬弓都握得緊緊的。在沖出營寨,將去同蒙古人的探馬遊騎較量搏殺的時候,他們的戰意高昂到了極處!

老韃子楊阿康和兒子楊阿喜策馬在這隊正黃旗馬甲之前,楊阿康微微有凝重之色,而楊阿喜的面容上全是喜色。

此前在復州之役中,楊家父子三人都有功勞,一只手的楊阿過不僅得了墨影娘的信用,還被陳德興看重(主要名字起的好,還少了一只手),現在是天道教的正黃旗分壇之主。還被陳德興用做使者,往來於塔察兒軍中。

至於老韃子楊阿康也得到重用——別看他年紀一大把,可是弓馬上的功夫,絕不在楊阿喜之下!而且老家夥在遼東的山林裏面滾打了三十多年,對地形的熟悉程度誰都比不了,這裏就是他家啊!所以,楊阿康被任命為了正黃旗甲隊的副參領。

而小韃子楊阿喜不僅弓馬一流,還善用馬刀、馬槍,拳腳功夫也過硬,據說赤手空拳打死過狗熊!現在是正黃旗右佐隊的佐領。這回帶著一百余騎和老爹一起出擊,就是來割蒙古人的腦袋攢功勞的!

現在是八月十日,距離陳德興去喝塔察兒“喜酒”的日子還有三天,可遼東半島南部卻沒有一絲喜慶的氣氛,反倒是刀光劍影打成了一片!

倒不是大兵團的會戰,而是幾十騎上百騎的小隊搏殺!雖然每場戰鬥參加的人數都有限,但是戰鬥爆發的頻繁程度,卻到了讓人發指的地步。交戰雙方,此時都不願意將戰場的控制權讓給對方。所以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騎兵,在山丘林地間遊走,激烈的交戰幾乎隨時都在上演!

楊家父子率領的百余騎剛一越過二龍山,就迎面遭遇了一隊幾十騎的蒙古探馬,雙方頓時就咬在了一起!先是策馬飛射,然後又快速退開去。然後又迅速聚攏成群,收起弓箭,拔出彎刀。隨後一聲呼哨響動,兩下的騎士便揮刀策馬,向著對方發起了沖擊!

雙方一撞之下,就是血肉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