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胡兒八旗(第2/2頁)

“既然有那麽多韃子投到咱們一邊兒了,那麽就得管好,利用好他們。這是我們在遼東、遼西站穩腳跟的關鍵。”陳德興聽完了三人的匯報,便將話題轉向了怎麽管好韃子。

“遼東、遼西除蒙古以外的韃子,同蒙古人大多有仇恨。咱們如果不苛待他們,再顯示出一些力量,他們中的不少人應該會跟著咱們幹的。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散沙一片的韃子要怎麽管,怎麽指揮……”

陳德興的目光在王帳之中一掃,直接落在了趙復身上,他在北地多年,算是比較熟知東北韃子的情況。雖然陳德興已經有了些主意,但還是想先聽聽他的辦法。

“大王,如今遼東各地,除了沈陽有農耕之民,其余各地基本都是漁獵、遊牧,也沒有漢地的郡縣府路,就是部落制,極其松散。蒙古人的四個兀魯斯(東道四王的兀魯斯),其實也是遊牧部落,只是部民多武力強而已。”

趙復先緩緩的將他所知的東北各部落的情況介紹了一下,接著又斟酌了一番,才道:“臣先說說蒙古人的辦法,這大蒙古國在草原的統治辦法,和漢地不同,是管人不管地的。所謂東西八王國,封的其實不是地而是人。便是將整個蒙古的部落百姓,重新劃分為95個千戶,而後分給八王和中央兀魯斯。”

封人不封地是成吉思汗分封的特點——當然,大約的份地還是有的,但只是粗略分一個方向。四個王向東,大約去什麽地方,三個王向西,大約在什麽地方建立統治,還有一個拖雷“守灶”。

趙復頓了下,又道:“臣的意思,也是管人不管地……遼東、遼西的地,除了封給將士,分給農戶之外,都是大王的。以後大王可以用來分封有功將士。”

不論功勞,只看資歷的封士已經結束了——這種事情哪兒都有,早一點參加革命當然好混些——現在再加入北伐軍的士兵,不再有士的身份,不過要獲得封士也不是很難。

另外,原本的五萬士之中,絕大部分都沒有得到田莊,即便算上明都的一千個莊子,也只有大約兩千人得到了封賜。剩下的人如果都要得到田莊,便是按照最基本的每人300畝田計算,也需要拿出1440萬畝土地!

這些土地,目前來看,只能取自遼東。

“封人不封地還有一個好處,便是隨時可以挪動部落。”趙復想了想,又道,“遼東、遼西之地,在唐朝、遼國和金國時代,都是農耕之土,生活在這裏的漢家百姓不計其數。如今大王帶著漢家復興,自然該收復其地,使之盡數漢化,變成漢家的第二個關中!”

趙復的意思就是在合適的時候,把東北的韃子往西挪動,調他們去蒙古本部,而將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的東北變成原先關中那樣的漢人的帝王之基。

趙復最後說道:“因而,臣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蒙古人的法子,把東北這裏的各種韃子(不包括蒙古),劃分出100個千戶,使之軍民一體,且牧且戰。隨時可以向大王提供騎兵!”

陳德興微微點頭,他的這位大儒謀臣倒挺有意思,在向蒙古人傳授理學的同時,居然也在學習蒙古人的統治辦法!現在給自己出的主意,一多半是在抄蒙古……

不過,我們的陳大奸雄見識更多,還知道一個比蒙古的千戶、百戶更好的管理韃子的辦法——八旗制度!

沒錯,就是那個野豬皮創立出來的八旗體制,一開始打造出了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強盜集團,把草原上的蒙古人和以文禦武的大明朝都幹翻了。不過很快八旗勁旅就變成了提籠架鳥的大爺兵,到了清末更是成了笑話一樣的軍隊。

這種起來也快,垮掉也快的兵制,似乎很適合眼下遼東、遼西的韃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