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南北一家三等漢(第2/2頁)

聽劉孝元滿腔恨毒的說完,郝經卻沉默起來,過了半晌,才輕聲地道:“看來此次南征失利的原因就在於此。南儒無恥,不知義禮,用文字煽動無知庶黎,妄圖抗拒統一。”

劉孝元輕輕嘆息。南朝士紳庶黎抗拒統一,的確是出於私利。士大夫在南朝是人上人,如果統一了就變成了十儒九丐。漢人在南朝是一等人,如果統一了就立馬變成比三等漢還不如的四等南!對比一下南北儒生,南北漢人的處境,抗拒統一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不破除這種自私自利的想法,南朝士紳黎民就會拼死抵抗,現在又出了霹靂水軍這樣的精銳,陳德興這樣的大將。南北一統,四海歸一,恐怕要遙遙無期了!

劉孝元左思右想,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麽奈何文天祥的手段,只能故作鎮定地道:“伯常先生也不必如此,這天下人心終是想要太平的。而要天下太平,只有四海一統,無分南北,全天下的漢人都一起做大蒙古的百姓。這個道理,南朝漢人終是會明白的,他們現在只是一時被蒙蔽而已……好在如今南北議和,若能再促成聯姻和親,這南北之間的敵意當會有所緩和。俺們若能讓南人知道,蒙古人不是洪水猛獸,北地漢人也活得好好的,說不定就能化解他們的抗拒之心……就是南朝儒生,也不是一定和咱們為敵的。其實忽必烈大王也是尊儒的,他一旦當了大汗,很有可能會在北地開科取士,到時候哪怕是三等漢,只要文章好,也是有機會做官的。”

這幾句話說到點子上了,南朝的話語權是掌握在儒生手中的,而儒生最大的利益就是考試做官……他們高人一等的根源,也是有可能做官!而北地儒生卻沒有這個利益,除了極少幾個機緣才華特別出眾者可以效力金蓮川,大部分人只能去當漢軍世侯的門客。在這些漢軍世侯門下,這些讀書人又如何比得上赳赳武夫?

所以北方漢地的利益,是由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武夫瓜分,儒者只能吃點殘羹剩飯。而南方漢地,則是官家和士大夫共天下!如此天差地別,也就難怪南朝儒生要反對蒙古,抗拒統一了!

郝經聽了這番話,頻頻點頭。論起內心,他其實也羨慕南朝的科舉制,很希望能在大蒙古國實行。可是現下卻偏偏沒有可能,文章寫得好就可以做官的道理……蒙古貴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理解的。

而且他們還把這套制度看成了宋國衰弱的根源!在他們看來,做官應該和砍人掛鉤才對!只有砍人手藝最高的勇士都來替大汗服務了,大蒙古國的江山才能永固。如果大汗身邊都是些拿毛筆耍嘴皮子的,這大蒙古肯定要滅掉的!

即便是信任漢儒的忽必烈,也是這個思維,就算他當大汗,也不可能在大蒙古國實行科舉制度。不過忽必烈的長子真金卻是從小被儒家道理熏陶長成的,他如果當了大汗,北方漢地的科舉就有望了。

劉孝元吐口氣,收拾容色,淡淡道:“南北終是要歸於一家的……現在大王和南朝講和只是權宜之計,待到漠北平定,就該謀取江南了。不過眼下還是要示之以和。而我輩儒生,更是要利用南北和睦的機會,在南朝宣揚南北一家的道理。要讓南儒和南朝百姓都知道,在大蒙古國,漢人是有活路的,漢儒也是可以做官的!”

他扭過頭,看著長亭外面十幾個亳州官學的儒生,又回頭對張柔道:“元帥,能否給這些儒生都委個官?”

張柔聞言一怔,不解地看著劉孝元,劉孝元笑道:“不如就讓伯常先生帶著他們去南朝,讓他們官袍駿馬在臨安街頭走上一遭,讓他們去交遊臨安士林,親口告訴南儒,北地的儒生也可以做官,也可以憑著文章學識成為人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