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龍爭虎鬥風不靜(第2/4頁)

那些暗中調查對方罪證的探子們,時不時地便在暗中交手,死傷不少。

只是雙方的探子都碰到奇怪的問題,因為他們在尋找證據陷入僵局,無法進行下去時,總有一群高人在暗中指點,引著他們順利地找到證據。

這一群高人讓雙方的探子驚訝不已,但是在這種慘烈鬥爭的時刻,大家唯一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地尋找到更多的罪證,對於這群高人的出現,暗探們在罪證找到時,也就很快地拋在了腦後。

對於雙方的頭頭殷皇子和符皇子來說,對於這群高人的出現,他們卻警覺起來,畢竟他們也知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他們不想在他們傾盡全力一搏到底的情況下,卻出現一名受利的漁翁。

在他們的心中,如今已是公開撕破臉皮,既然如此,那就來一個真正的勢力大對決,只要搞到對方,自己就是未來最有可能的儲君,而付出的所有代價,不管有多大,只要能成為儲君,那都是值得的。

他們多少年培植起來的勢力,以無歡之死為火藥引,開始全面鬥爭起來。

這些官員遍布廣泛,可以說是大楚國朝堂的基石棟梁,雖然大家都知道殷派和符派這一番政治大角逐一定會使雙方元氣大傷,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麽多的官員,牽連廣泛,若真要全部清除,恐怕要動搖大楚朝堂的基礎,也許皇帝陛下在一番殺雞給猴看之後,就會從輕發落。

可是皇帝陛下是天子,天威難測,皇帝陛下似乎對這樣的事情很憤怒,他嚴厲地處罰著每一個獲罪的臣子,或發配,或斬首,或下獄,或驅逐,或軟禁,或滅族……!

皇帝陛下的怒火,讓所有人都心驚不已。

以嵐蕪卿為首的翰林學士們在朝堂上進諫,雖說許多官員品行不端,貪贓枉法,結黨營私,但是畢竟朝堂還是需要人才,這些犯官之中卻真有些棟梁之才,如果全部都處置了,恐怕會出現職無所員,官無所屬,那反倒耽擱了朝事,誤了民生。

皇帝陛下好像對這樣的進諫根本聽不進去,他看起來就是一副整頓吏治的模樣,隨著兩位皇子將對方的釘子一個一個拔出來後,皇帝陛下依舊嚴酷地整治著這些釘子。

京都這一輪風雨,竟然持續了一個多月,上百要員都在這場鬥爭中淪為犧牲品,而剩下的大臣們也戰戰兢兢,說不定何時在乾林殿上就被拖下去。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讓殷皇子和符皇子元氣大傷,都已近崩潰的邊緣,兩人多少年積攢起來的勢力,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幾乎就要揮霍一空。

這兩派人馬哀傷嘆氣,死傷一片,但是其他派系的臣僚們卻都是幸災樂禍。

至少太子黨的人是笑開了懷。

太子被軟禁後,太子黨的人一直活得戰戰兢兢忐忑不安,甚至有種低著頭做人的感覺,可是經過這一番風雨,太子黨的人終於可以大聲地笑一笑了。

誰說皇帝陛下要廢立太子,眼前的事實證明,皇帝陛下正在清除著兩位皇子的勢力,在兩位皇子互相爭鬥之間,悄無聲息地廢掉了他們的依靠和根基。

京都風雨飄搖,在混亂中卻穩定如山。

京都守備營以及羽林三大行營都是嚴陣以待,薛破夜更是統率著風火營,每日裏兵不卸甲,勤奮操練,在公羊月等三名都尉的扶持下,風火營一片肅然。

就在許多大臣擔心官員被撤,職無實人的時候,皇帝陛下卻以極為快捷的速度,在空缺的衙門填補了大批官員。

這一批官員,除了很大一部分是從翰林院調撥出來外,在有很多是從底層的官吏中提撥上來,一切井井有條,雖然更新換代不一定能夠迅速上手,但是這批官員顯然都是早有準備,上台之後,遵照這皇帝陛下的指示,立刻開始辦差。

這一舉動讓許多大臣冷汗直冒。

大家已經看出來,皇帝陛下這是早有準備,這些官員說不定早就在暗中培養,翰林院的新官們,此前在翰林院編撰杜修,沒有太大的利害關系,所以向來不是黨派之爭重點拉攏的對象,雖說翰林院在這次的政治風波中也牽連不少人,但是總體而言,翰林院還是汙水最少的地方之一,所以這群新上任的官員,從某種角度來說,底子還是很幹凈的,而且能夠入翰林院,多少是有些本事的,即使進入新崗位需要時間的適應,好在還是能夠頂住。

至於下級官員,大臣們此時才明白,為何皇帝陛下在最近幾年頻頻派出欽差四處巡查,莫非就是為了考察這些官員?

如果真是這樣,那麽就只能說,皇帝陛下早就知道京都裏會有這樣的一場風波,或者說,那個至高無上的男人,一直在等著這一天,一直等著自己的兒子明面對決,然後借之清洗朝堂的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