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刺桐城(第2/2頁)

這便是泉州有名的刺桐十字架,成為與眾不同的標記。

事實上宋朝每個港口不但是各國商人交易貨物的地方,也同時交匯著文明、信仰。

這刺桐十字架便是本土基督教-景教的標志。

以前看到這些的時候,桑三娘只是覺得它新鮮,但今日不知怎的,那城墻上的刺桐十字架卻給了她不同的感覺。

看到了刺桐十字架,桑三娘在失落之中有了一份依靠。

身為百花樓的掌櫃,桑三娘也不過只是蔡攸家中的一個奴仆,不管把百花樓經營的再如何出色,桑三娘也始終沒有可能感受到蔡家其他人尊重的目光。

千裏迢迢趕到最南端的泉州來,偏偏平八郎卻有如突然不至的信風,讓人失落。

“不如去景教的教堂看看?”

桑三娘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暗自搖搖頭,還是下令往百花樓而去。

就在同時,也有一個身穿白袍的中年男子孤身一人,擡頭看著這刺桐十字架,表面上好整以暇的似乎在欣賞,但事實上,這中年男子卻在暗中起誓,終有一日也要讓本教的標記刻上泉州的城磚。

“不...不但是泉州,整個大宋,包括汴梁!”

此人相貌堂堂,正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浙西舵主方臘!

方臘手撫城墻,上面那幾行異國文字桑三娘不認識,但他卻認得是那些大食商人的文字,說的是景教教義中最重要的一條,歌頌“聖父、聖子、聖靈”的。

方臘恨不能把這幾行文字抹去,換上摩尼教的聖歌。

光明普遍皆清凈,常樂寂滅無動詛;

彼受歡樂無煩惱,若言有苦無是處。

常受快樂光明中,若言有病無是處。

如有得住彼國者,究竟普會無憂愁。

處所莊嚴皆清凈,諸惡不凈彼元無;

快樂充遍常寬泰,言有相陵無是處。

方臘並不是來泉州觀光遊覽,而是有一件極重要的事情等著他的到來。

在泉州對摩尼教的稱呼是明教,方臘身為浙西舵主,而泉州則是管理江南諸路明教的所在,因為明教便是從這裏傳入,而後以此為起點,由商人慢慢散播開去,傳遍江南諸路的。

便是摩尼教傳教第一人高僧呼祿法師也是終老泉州,死後便葬在清源山。

這次來,是因為明教第八代教主鐘萬仇自覺不久於人世,將明教江南諸路的舵主一並叫來。

其原因顯而易見,便是要趁此機會選出一名新教主!

方臘對此並不在乎,在他看來,浙西的事務已經讓他應接不暇,更何況江南諸路舵主之中,比他資格老的人還有好幾個。

方臘在泉州北門外站了一會兒,才慢騰騰進城,信步而去。

方臘不止一次來泉州祭拜過呼祿法師,泉州對於他來說並不陌生。

泉州永遠是一付熙熙攘攘的樣子,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在大街上看到異國人的幾率要遠遠大過大宋子民,這在其他地方是極少見的。

明教相比景教來說,還是處於秘密傳教的階段,便是教徒也不會四處宣稱,而是保持吃素的習慣,衣物則多半是白色,就如方臘此刻所穿的一聲白衣一般。

偶爾方臘能從大街上的人流中發現數名同樣身穿白袍的人,便微微點頭示意;對方也會意的遠遠點頭示意,算是回禮。

這些便是明教的教徒了。

方臘隨便找了一家客棧,把行李安置好,便從客棧後門穿出去,兩拐三拐便來到一個宅院門口。

宅院門口的下人也同樣穿白,見方臘來了並不言語,只是默默推開了大門,讓方臘進去。

這裏便是鐘教主的住所,雖然外面很熱鬧,但一進院子,馬上就安靜下來,讓方臘頓時靜下心來。

院子裏面都是穿著白衣服的人,三三兩兩的聚集在一起,似乎在討論著什麽。

方臘放眼看去,頗有幾個熟人,是江南各路的舵主。

他也懶得湊上前去寒暄,幹脆便站在院中一顆樹下,靜靜等待著。

很快,有個白袍男子從後面走出,朗聲問道:“浙西方舵主可曾到了?”

院子裏的討論聲頓時停止,所有的目光都匯集到了方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