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全面進攻(第2/3頁)

僅僅不到十五日,西北軍團就推進到了裏海南面的加茲溫。這裏是帖木爾帝國西部的軍事重鎮,也是附近唯一的人口超過了五萬的城市,也算是當地的大城市吧,畢竟附近所有的小鎮,鄉村的農民都要到這裏來販賣貨物。駐紮在這裏的守軍大概有三萬人。人數不多,不過加茲溫是帖木爾帝國對付西面的奧斯曼帝國,還有南面的伊朗白羊王國的軍事據點,所以城市極為牢固,就算只有三萬守軍,也足以給西北軍團制造巨大的麻煩了。

西北軍團攻打了幾日,沒有什麽成效之後,楊洪又用上了老辦法,準備挖地道,用炸藥炸開城墻,結果,這次他遇到了難題,加茲溫是建立在巖石上的城市,根本就無法通過挖地道的辦法來攻占這座城市。當年,圍攻加茲溫的奧斯曼軍隊也想挖地道進入城內,結果一樣失敗了!

無奈之下,楊洪留下了一個騎兵軍,繼續圍困加茲溫,自己則率例外兩個軍向西繼續前進。楊洪這一決定的基礎是,加茲溫儲備的糧食只能堅持一個月,只要掃蕩了周圍的村鎮,防止糧食落到守軍的手裏,那麽最後城內的守軍必然在斷糧的情況下投降,就算不投降,等到守軍餓得怕不起來的時候,再發動進攻也不遲!

在繼續進攻的時候,楊洪選擇了先掃蕩西北,再南下兩河流域的行軍線路,而這正好與當年帖木爾選擇的線路相反。此時,帖木爾帝國的邊境線已經向東收縮了很多,大不裏士是其最西面的城市,而以往西邊的國境,已經被奧斯曼帝國蠶食了很多。楊洪只花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掃蕩了裏海西面的地區,隨後放過了大不裏士,南下進入了兩河流域。這裏的大部分地區也實際上落入了阿拉伯國家的手裏,而楊洪沒有冒著與阿拉伯國家開戰的危險,所以只在兩河流域掃蕩了帖木爾帝國的殘留部隊,留下一個軍的兵力鎮守這些地區,隨後就返回了加茲溫。

加茲溫的守軍堅持了一個月,在楊洪回來之後沒有幾日就投降了。守城的三萬多軍人是最後一批向西北軍團投降的帖木爾帝國軍隊。而到這裏,楊洪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掃蕩帖木爾帝國西部的作戰行動。當然,除了帖木爾帝國在其西部對的防禦力量薄弱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西北軍團的戰鬥力極為強悍,那些帖木爾帝國的衛戍部隊根本不是其對手!

南面,衛廣的作戰行動雖然沒有楊洪那種排山倒海般的氣勢,不過卻一點都不慢。帖木爾帝國南部地區的人口是最多的,而且城市也極為密集。不過,這邊的城市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防禦不嚴,很多城市的城墻都不牢固,一炸就塌,另外,這些地區的居民本來就不太願意受到帖木爾帝國的統治,衛廣充分的利用了這一點,讓明軍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特別是衛廣確定這一地區的居民一直在暗中反抗帖木爾帝國的統治之後,更是完全發揮了居民的反抗力量,讓明軍的行動沒有表現得那麽的誇張。當然,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控制這些地區仍然是明軍,而不是當地的武裝平民!

蒙古軍團以可不裏為出發點,首先掃蕩了帖木爾帝國的西南地區。因為朱祁鈺嚴令在徹底戰勝了帖木爾帝國之前進軍莫臥兒帝國,所以蒙古軍團也只能沿著印度河平原的邊緣地區行動,這裏正是帖木爾帝國與莫臥兒帝國的邊境線。戰鬥打得並不艱難,而讓衛廣最頭痛的不是帖木爾帝國各地衛戍部隊的頑強抵抗,而是怎麽控制好自己的手下,那些並不太遵守明軍軍紀的蒙古軍人!

要怪的話,這也只能怪衛廣自己。當初,衛廣為了獲得蒙古軍人的支持,曾許諾讓他們在戰爭中獲得好處,而且很多蒙古人確實是因為想從戰爭中獲得好處而參軍,進入蒙古軍團的。不過,在西征中,蒙古軍團並沒有獲得多少機會,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撈到油水。特別是當明軍在哈烈挖掘寶藏的消息傳開之後,蒙古軍人都感到很不滿,他們認為,皇帝將蒙古軍團調到其他戰場上去,就是不想讓他沒分享好處!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管朱祁鈺是不是這麽想的,當初他把蒙古軍團調到西南戰場上去,確實是不想讓蒙古人染指寶藏,而後來沒有選擇陸地運輸線路,而是選擇了海運,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有了這些麻煩,蒙古軍團就基本上是一路燒殺搶掠,向著印度河的入海口而去的。雖然皇帝並沒有明確規定蒙古軍團的行動,不過衛廣很清楚,如果這種搶掠事情鬧大了的話,皇帝肯定會發怒的,而且是勃然大怒,到時候必然要找替死鬼。如果最後由此引發了蒙古軍團兵變的話,那他這個軍團司令也得完蛋!因此,衛廣一方面隱瞞著這些事情,教會那些蒙古人怎麽善後,怎麽做得不留痕跡,怎麽不讓其他人發現,一方面又開始限制蒙古軍團的行動,反正是盡量控制殺人發火的事情發生,而搶劫這類事情,是根本無法杜絕的,其實很多明軍也在做同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