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節 點將(第2/3頁)

顯然,朱祁鈺重用人才的思想是不會變化的。而且,新的政治體制,新的軍事體制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朱祁鈺選拔人才的特點也非常的明顯,重用年輕有為的,而對那些老頑固,基本上都不會太在乎!這也造成了,朱祁鈺的這支軍隊以年輕將領為主,這為他今後的征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封完了將軍,自然少不了一番慶祝,而這日,朱祁鈺也是大醉而歸。在這些並肩作戰的將軍面前,朱祁鈺是沒有一點架子的。而且,他還與將軍們約定,今後,在作戰的時候,朱祁鈺的身份是大元帥,只有在處理政務的時候,才是帝國皇帝。當然,這也是朱祁鈺為自己尋求解脫,他確實覺得自稱“朕”並不是一件讓人感到舒服的事情。

而在封完了將軍之後,其他的軍官就交給了於謙這個“國防部長”去處理。在新的軍政體系中,陳懋的總參謀部並不負責軍隊人事,軍官的任免大權全部收歸國防部。實質上,這就是用文職官員限制軍人的權力,只要國防部掌握了人事大權,那麽將軍就不可能控制軍隊。而在以往,普通軍官都是由將軍直接任命的,這造成了將軍培養個人勢力,在軍隊中拉小團夥的弊端出現。

而這時候,東征日本的準備工作也已經先後到位。為了這次東征,朱祁鈺幾乎是費盡了所有的精力,他將軍事改革交給了陳懋與於謙負責,將制定憲法的工作交給了薛希濂與於謙負責,而自己的主要精力就全都放到了東征日本的準備工作上來!

幾個月的時間,帝國海軍又新增加了十艘一級戰艦,二十多艘二級戰艦,以及一批三級戰艦。不過,增加的運輸船更多。其中,很大一批都是從日寇手裏奪過來的,這些運輸船在經過了一番改進之後,都被利用了起來。不然,要明帝國一時之前去搞運載十幾萬軍隊,以及大批彈藥物資的船只,恐怕還真做不到呢!

而最讓朱祁鈺意想不到的是,李舜臣這幾個月下來,還為明帝國做出了一項重大發明,一項將徹底改變海戰方式的發明!

在與日寇的海戰中,明帝國海軍主要有兩大戰術,一是戰列戰術,二是突擊戰術。在這兩大戰術中,戰列戰術是明帝國海軍艦隊的強項,憑借帝國海軍戰艦強大的火力,戰列戰術能夠擊潰任何一支敵人的艦隊。不過,戰列戰術本身的缺陷也很大,即無法對敵構成致命的打擊,如敵艦隊發現勢頭不妙,準備逃跑的話,那麽排成戰列線的艦隊幾乎無法對其進行追擊!

突擊戰術的側重點就與戰列戰術完全不一樣,其核心思想就是快速突擊,利用戰艦強大的火力,在近距離上解決戰鬥。不過,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明帝國海軍戰艦裝備的都是長身管,遠射程的火炮。這種火炮在戰列戰術中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的,足以在敵人無法還擊的距離上擊潰敵人。可是,在近距離的炮戰中,長身管,遠射程火炮的弊端就非常的明顯了,一是口徑小,炮彈威力不足,二是射速慢,無法滿足近距離戰鬥時的快節奏要求,很多時候甚至會延誤戰機!

比如,在蔚山外海一戰,日寇就是利用明軍火炮射速過慢的機會,才能有部分艦艇得以逃脫的。如果,明軍的火炮威力再大一點,炮擊速度再快一點的話,那日寇的艦船就要全軍覆沒了!

李舜臣在海戰中發現了這一問題之後,就立即想辦法解決,而他想到的辦法也非常的簡單,制造一種大口徑,短射程的臼炮,專門用於近戰!這絕對是一種將徹底改變海戰戰術的發明,而且是一個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實現的發明。

臼炮本身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很像後世出現的迫擊炮(迫擊炮本身就是從臼炮發展出來的),炮身粗短,口徑很大。這樣,火藥與炮彈裝填起來都非常的方便,也自然提高了炮擊速度。也因為使用更大口徑的炮彈,所以威力大增,後來還因此產生了其他一些特種彈藥。

朱祁鈺在見過了李舜臣的這一發明之後,心裏大喜,立即向柴匯的軍火廠下了大批訂購的訂單。而柴匯剛成了國丈,心裏對朱祁鈺是感激不已,哪能怠慢,立即組織人力,用最短的時間制造出了第一批臼炮。這種臼炮口徑兩尺,身管長八尺,一次裝填十五斤炸藥,發射重達四十八斤的炮彈!

朱祁鈺也立即讓戰艦裝備了這種火炮。當然,因為臼炮的彈道問題,以及其龐大的重量與體積,這種火炮只能放在戰艦的露天甲板上,而為了降低戰艦的重心,保證戰艦的航行性能,還不得不撤除了首甲板上的一些火炮。按照標準,一級戰艦配備八門臼炮,二級戰艦配備四門臼炮,這些臼炮都沿戰艦的中線,安裝在桅杆兩側,采用固定炮塔設計,而後來出現的可以轉動的炮塔,那已經是好幾年之後的事情了。三級戰艦則因為排水量太小,因此不配備臼炮,本身三級戰艦也不參與艦隊主力會戰,沒有配備臼炮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