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章 時勢翻覆似波瀾(第2/2頁)

司馬昱今年五十歲,因長年服散,近來身體也大不如前,最近兩年因為忙於應付桓溫求九錫、求王爵,所以一直未立儲君,現在桓溫篡位的威脅已解除,繼承者桓沖並無野心,皇帝司馬昱要考慮立儲君了,司馬昱為會稽王時,娶王述從妹為妃,生世子道生,道生暴躁無行,以幽廢死,另外幾個兒子皆早夭,只有李妃生的司馬曜、司馬道子兄弟存活,司馬曜今年九歲,司馬道子六歲,王彪之、謝安等大臣皆雲會稽王司馬曜聰悟,可為皇太子——

太極殿年久失修,群鳥巢焉,不重修太極殿無以顯皇家威儀,但國庫空虛,難以挪出數千萬錢重建此大殿,謝安是主張重建太極殿的,王彪之反對,認為這樣是大興土木、侵擾百姓,侍中王坦之建議,停止洛陽的宮室營建,先修太極殿,皇帝司馬昱對王坦之這個提議表示贊賞,司馬昱不願遷都洛陽,洛陽距氐秦的軍事重鎮潼關不過六百裏,氐秦未滅,遷都洛陽必受威脅,那樣就要倚重軍隊將領,司馬昱不想受制於人,他要留在建康——

眾議未決,皇帝司馬昱便征求陳操之的意見,陳操之雖然只是四品冀州刺史,並無參知政事的權力,在朝堂侍中、常侍面前是說不上話的,但皇帝司馬昱信任他,而且陳操之是平北將軍,都督冀、並、幽、平四州軍事,代表的河北四州的勢力,在遷都洛陽上當然有話語權——

陳操之心知皇帝不願遷都,氐秦未滅,遷都洛陽實在不適合,當初桓溫一意要遷都就是為了好讓自己的軍隊完全控制京畿,為其篡位掃平阻礙,陳操之贊同王坦之的提議,先修太極殿,再營建洛陽宮室,以建康為南京、洛陽為北京——

皇帝司馬昱對陳操之所言很滿意,重建太極殿之事遂定,一面傳詔司州刺史沈勁,停建洛陽宮室,只重修太廟和陵寢。

在高官任命上,加陳操之為三品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陳操之原是四品平北將軍、持節,由平北將軍升為前將軍,由持節升為使持節,持節是平時可殺無官位的人,戰時可殺二千石以下官吏;使持節則是無論平日還是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吏,而且有了開府儀同三司這一榮譽官銜,陳操之就可以開府選吏——

早在兩年前皇帝司馬昱就想委陳操之以重任,因忌憚桓溫所以不敢封賞委任,現在桓溫已故,桓氏雖說氣焰大挫,但猶據有荊襄、揚州、江州、並州之地,桓沖雖不是大司馬,但都督九州軍事,龍亢桓氏依然是淩架於皇權之上的東晉第一大族,司馬昱必須扶植陳操之來牽制桓氏,而且最為微妙的是,陳操之與桓氏和王謝大族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又以侍中王坦之為中書令,中書省自郗超為中書侍郎之後,一直未設中書令,都是中書侍郎超專權,朝中大事皆決於郗超,去年因為桓溫封楚王之事,謝安與王坦之曾經一起去拜會郗超,郗超寓所求見者絡繹不絕,謝安和王坦之從中午等到傍晚猶未得見,王坦之要憤然離去,謝安勸道:“獨不能為性命忍須臾耶?”桓溫篡位對王謝來說是宗族性命攸關的事,所以謝安才會這麽說——

現在桓溫去世,郗超地位頓時大不如前,王坦之為中書令,就是剝奪了郗超掌管權要、頒布政令之權。

因桓溫去世,謝石得以升為五兵尚書、瑯琊王蘊升為丹陽尹、太原王坦之為中書令,王謝大族勢力得到擴張。

當夜郗超來拜會陳操之,對高平郗氏的前景表示悲觀,郗超追隨桓溫多年,與王、謝世家矛盾不小,當初桓溫在世,不願郗愔居京口,暗削郗愔兵權,現在桓溫去世,高平郗氏的處境似乎更加艱難,反倒是錢唐陳氏這樣的後起的士族左右逢源——

陳操之雖與郗超私交甚篤,但也不能保住郗超的地位,只是道:“嘉賓兄居朝中不如意的話,不如外放,做州郡長吏更快意一些。”

郗超一笑:“州刺史何敢望,有一太守足矣,我與王、謝不睦,恐太守亦不可得。”

陳操之道:“嘉賓兄大才,何職不能勝任,若嘉賓兄不棄,就隨我去冀州如何?”

郗超雖然覺得以前都是他提攜陳操之,現在顛倒過來了,頗失顏面,但形勢如此,而且陳操之也是一個坦誠值得深交的人,便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