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六章 戰後格局(中)

次日早朝之上,市井傳言竟然終於被證實,晏殊領頭兩府三衙一幹官員聯名上奏趙禎,舉薦蘇錦進入中樞;晏殊竟然提出讓賢於蘇錦,搞得杜衍也不得不假意要讓出樞密使之位。

蘇錦當然知道這是他們的客氣,雖然自己有可能進入中樞,但要想一步登天成為樞密使或者宰相,那不過是說說而已,即便是他們真心實意,趙禎也不會同意,宰執之臣可不是光有功勞就可以,他必須是舉足輕重進退練達之人,自己目前還不夠資格。

果不其然,在蘇錦自謙表示自己資歷尚淺不堪重任之後,趙禎理所當然的駁回晏殊等人讓賢的奏議,但卻當即宣布任命蘇錦為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也就是說蘇錦擁有了政事堂副宰相、樞密院副使、再加上戰前任命的三司副使的三重身份,在政務、軍事、財政上都有了發言權。

只不過政軍經三個副職看似風光無比,卻無一有決定權,風光之外,倒有些小尷尬,但足可見趙禎對蘇錦這一回是真的看重;身兼政軍經三處要職,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第一人,更何況此人只有二十一歲,入仕才五年,這已經足以讓世人津津樂道,驚嘆紛紛了。

朝堂之上,對於夏遼戰後的格局,群臣各抒己見作了一番討論,這樣的討論在之前已經進行過多次,意見也基本上趨於統一,但蘇錦不在場,這種討論多少有些不夠分量,如今當事人到來,討論才有了定下決策的基調。

宰相晏殊將多日來堂上堂下討論的結果敘述了一遍,朝廷上下的態度相當的明朗,大家都認為,夏遼大戰之後,兩國元氣大傷,短時期內將再無啟釁之心,趁此機會,朝廷上下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南方平叛儂智高的征討上。

儂智高占據高山密林之利,跟狄青周旋了近半年,朝廷的目光對準的是北方戰局,對於討伐小小蠻族的戰役顯然不太上心,以至於官兵連敗,讓儂智高氣焰陡漲,借此夏遼兩國兩虎踞俱傷之際,朝廷可抽調西北東北兩處駐防軍隊南下,掃除儂智高之患。

蘇錦聽了晏殊的敘述,感到有些意外;狄青的能力毋庸置疑,之所以久久不能竟功,恐怕最終還是物資和兵力供應不足的緣故,狄青南下平叛的主力還是廣南左近州府的廂兵,南方升平日久,雖是邊陲,但與之接壤的南夷、交趾等國均是大宋屬國,朝廷自然沒有必要花費巨資將西南諸州的廂軍加強訓練和裝備,狄青再有本事,帶著一群不能打仗的烏合之眾也是勉為其難。

蘇錦當然同意增兵廣南,但他卻絕不同意從西北和東北兩地撤兵,因為他對當前的格局有著和眾人略微不同的見解;當趙禎點名詢問的時候,蘇錦便坦言相告了。

“皇上,諸位大人,西南增兵卻為當務之急,除了增兵還要有充足物資的供應,儂智高占據地利,又熟悉地形,或許當地的夷族還會暗中支持他,我們必須給狄青將軍足夠的支持,才能助他平叛;我個人表個態,這次我援助夏國的五千桶火油並未派上用場,已經被我盡數帶回西北,我會即刻命人將這批火油命人運抵南方,南方山林頗多,或許會派上用場。”

眾人暗暗吐舌,蘇錦財大氣粗,五千桶火油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但這五千桶火油的價值便值百萬之巨,蘇錦說送就送,眉頭不皺一下,果然是在西北經營數年,已經肥的流油了。

趙禎微笑頷首道:“蘇愛卿想的很周到,火油是你自己出資提煉,此刻能傾其所有支援朝廷平叛,此不計私利之行為,當為楷模;朝廷雖無余力給你錢銀上的回報,但你的這個功勞,朕在心裏給你記上一筆。”

蘇錦道:“國家大事和個人的私利想必,自然是以國為重,大宋不能升平,個人何來榮耀?況且這批火油也是原本打算用在遼夏之戰上,能保留下來,已經頗為讓我意外了;朝廷也要在各方面給予狄將軍支持,但我卻認為從西北和東北邊境抽調兵馬南下之舉有些不妥。”

趙禎皺眉道:“哦?如今西北屯兵二十萬,東北霸州前線亦有二十五萬駐軍,在目前的局勢下,似乎不必要這麽多的兵馬駐守吧。”

蘇錦道:“臣只能說,一切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沒錯,這次遼夏損失巨大,兩國大戰死傷總數超過四十萬,大傷兩國元氣,但據此便得出兩國已無威脅的推斷,顯得有些倉促了;新年前後,臣閉門謝客的同時,也將形勢做了一番分析,回想此戰前後的種種,臣承認之前對夏遼兩國的判斷有所偏頗,夏遼兩國能在百余年間與我大宋相抗衡,且漸有壓制我大宋之勢,並非是偶然。”

趙禎挑眉道:“哦?蘇愛卿說說看,聽你的話意,倒是對夏遼有些敬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