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二章 大勢(下)

“皇上,三位大人,你們可曾想過,遼國為何會選擇在此時邀請大宋滅夏?”蘇錦問道。

“這還用問?當然是因為時機合適,夏國內亂,國力進一步衰弱,遼國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好機會。”趙禎道。

蘇錦道:“那麽以遼國的實力,以目前的夏國國力,能否抵擋遼人的進攻呢?我說的是在我大宋沒有參與的情形之下。”

趙禎撚須沉思,夏竦開口道:“遼國九大統軍司轄下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號稱八十萬,另有東北屬國軍可調遣,如此算來,總兵力當有百萬之數;即便此數目有所虛誇,遼人近年來修生養息,不像我大宋和夏國打了這麽多年的仗,兵力的質量和數量應該也差不了多少;以遼人的實力,滅當下的夏國當在旦夕之間,夏國已經是日薄西山,根本無力抵抗遼國大軍進攻,這是很明顯的。”

蘇錦笑道:“晏相和杜樞密認為呢?”

晏殊點點頭道:“夏大人所言大致不差,遼人滅夏當無疑問。”

杜衍也點頭附和。

蘇錦道:“皇上,您聽見了,以遼人一國之力便可滅夏,卻為何又邀我大宋共同伐夏呢?”

趙禎道:“這有什麽好奇怪的,遼國主與我有兄弟之誼,兩國關系目前甚為融洽,這很好理解。”

蘇錦道:“皇上的意思是,遼國有見財有份的意思,想拉著我大宋分一杯羹是麽?”

趙禎道:“大致是這麽意思罷。”

杜衍插話道:“遼人不敢不跟我們分一杯羹,因為如果他們獨吞好處,我大宋豈會坐視,他不怕我們在背後捅刀子麽?”

蘇錦道:“皇上仁治天下,把天下人也當成跟我大宋一般的仁義,那是因為君子眼中天下滔滔皆為君子之故,但臣是小人,不妨以小人之心揣度遼人的心思;也許遼人真的誠心誠意跟我宋人結交,所以才會像皇上所想的有好處大家占,那便另當別論;然而事實上這種可能性很小,遼人乃虎狼之國,從澶淵之盟以來,遼人無時無刻不在覬覦我大宋的富饒,他們只會替自己考慮,又怎會讓我大宋更為強大。”

趙禎道:“你也別想得那般的偏激,我大宋討伐夏國之時,遼人不是沒有出兵幫助夏國共同攻打麽?”

蘇錦道:“我記得以前便解釋過這件事,大宋遼國夏國三足鼎立,故而才有平衡,當初李元昊邀請遼國共同出兵,一來是因為進攻位置的不同,夏可直入汴梁,而遼國卻只能在霸州一帶牽制,說白了乃是因利益分配不均導致相互間的猜忌;於此同時,遼使前來窺伺的時候,臣故弄玄虛假裝有了新式火銃大炮,遼人也頗為忌憚,故而邊境集結的三十萬大軍撤退之後等他們明白過來我大宋已經在渭州一戰中擊敗西賊了,他們聯合進攻的時機已過,還怎麽來進攻?”

趙禎微微點頭。

蘇錦續道:“宋遼夏三國之間均相互牽制,誰也不想看著另一國過分強大,如果一國吞並另一國,對第三國將會是致命的威脅,遼人之所以邀請我大宋出兵,便是想消除我大宋的顧慮,想來個利益共享的假象,但實際上如我大宋出兵,所得利益極少,遼人屯兵西南已久,一路勢如破竹可破興慶府及西東北大片開闊地帶,而南方會州宥州又是夏國重兵集結之處,我大宋只能被夏國主力所牽制不能寸進,豈不是為遼人做嫁衣裳麽?難道您還指望遼人占了大片土地地方之後還會吐出來跟我大宋分享麽?”

趙禎吸了口冷氣,緩步走到書櫃邊拿出一張地圖攤開,盯著死命的看。

蘇錦指著地圖道:“皇上可看清楚了,遼人進攻是由東北而西南,哪裏大片的草原荒漠無人之地,離興慶府很遠,防備也很薄弱;一旦開打,我大宋由南而北正好首先遭遇夏軍主力抵抗,可別太小看夏國的實力,元昊留下的軍隊底子可還沒損失太多,起碼也有三十萬可戰之兵,我大宋不可能調集所有兵力進攻,最多是西北四路外加增援的部分,總數不會超過二十萬,再多的話朝廷也承受不了;三十萬夏軍跟我們死磕,能不能贏是個問題,即便贏了恐怕也是慘勝;而遼人則可以輕松越過北方的戈壁草原,從腹背直接占領定州和興慶府,這不是把我們大宋當傻瓜麽?”

趙禎看看晏殊杜衍夏竦等人,眾人均微微點頭,一旦開戰,情形定會如此。

蘇錦道:“更加讓人擔憂的是戰後的格局,如果我西北軍損耗過巨,而南方討伐儂智高之戰有未能盡快結束,遼人在此時翻臉攻打我大宋,到時候該怎麽辦?我們有沒有把握能雙線開戰雙線告捷?那才是我們最危險的時候,我在想,那才是遼國的真正意圖;他們已經憋得太久了,西北狼餓的太狠了,吃一個人吃不飽,恐怕要饒上我們大宋的部分城池,外加一個屈辱的條約才會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