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六章 涉險之計(下)

“諸位大人,我想問一下,在諸位心中此戰如何能稱之為勝利?”蘇錦道。

眾人想了想,潘江答道:“勝利便是擊潰敵軍,給西賊大量殺傷,而我軍傷亡輕微。”

蘇錦點點頭問景泰道:“景大人怎麽看?”

景泰道:“下官以為,此戰只要能守住渭州城便為勝利,哪怕是付出再多的傷亡,只要渭州尚在我們手中,便可視為勝了。”

蘇錦道:“兩位大人說的都對,不過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二者可有實現的可能麽?”

眾人默然,說起來容易,怕是全城軍民打光了,也抵擋不住西賊的連番進攻,此戰想勝,除非出現奇跡了。

“本人偏向於景大人的觀點,此戰是西賊挑釁而起,目標便是我渭州城,只要能守住渭州城便是勝利,很簡單,敵之目的未達成便是他們的失敗;但若是我渭州軍民與敵同歸於盡而守住城池,勝固然是勝了,但卻不是最好的結果,充其量也是慘勝;最理想的狀況便是讓敵軍知難而退主動退卻,不戰屈人之兵才是上兵之策。”

眾人大眼瞪小眼,蘇大人怕是想勝利想瘋了吧,這時候談什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不是睜眼說瞎話麽?這話說起來中聽,李元昊能答應麽?大宋軍民都看的出渭州即將不保,李元昊又豈能不知?再有三五日他們的攻城雲梯建造完畢便是傾軋之勢,城中的戰備物資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也無法抵擋住西賊的連續進攻了。

“諸位一定以為我是失心瘋了,請耐心的聽我說下去,如何才能讓一只軍隊主動退兵呢?無非有如下三種情形,第一是上官下令撤兵,這一點肯定沒用,因為帶兵的便是李元昊,他不改變主意便沒人能逼著他撤退,目前來看,他根本沒有撤兵的打算;然則第二種情形便是我軍強大到讓西賊覺得無法戰勝,這一點自然也是不符合,那麽唯有第三點我們可以利用了。”

潘江急道:“蘇大人快說吧,這第三點是什麽?”

蘇錦笑道:“諸位還記得好水川之戰麽?當時的敗因都說是任福將軍不聽韓帥勸告貪功冒進,以至於被西賊困於好水川城寨之中,最後被攻破城寨釀成大敗;但真實的原因卻不是因為冒進所致,據我所知好水川城寨堅固,當時雙方兵力對比差距並不大,守寨之兵足有近兩萬,而敵軍也僅僅三萬余人,據守城寨當並無難度,但最終還是敗了,其實是別有緣故。”

景泰眼睛一亮,忽道:“蘇大人的意思是指……糧食?”

蘇錦高挑大指贊道:“景大人不愧思維敏捷,好水川之戰敗於缺糧,被困數日之後寨中斷糧,不得已才出寨突圍以至大敗,這一點不知韓帥是否認同。”

景泰點頭道:“韓帥也曾這麽說過,當時牛頭山官道被泥流沖毀,龐大人率民夫搶修不及,乃至軍糧斷絕,任福將軍出戰之時只帶了三天的幹糧,本擬後續糧草可以運達,但卻無糧可運,若論那一戰失利的主因確實是糧草無疑。”

蘇錦大聲道:“然則如何讓夏軍不戰而退的辦法昭然若揭,那便是斷其糧草逼他們撤軍,十余萬大軍慢說斷糧數日,便是一日無食,西賊也必大亂,這便是我的計策。”

眾人恍然大悟,這確實是一個極好的辦法,與其與敵正面對抗,不如以巧破力使之不得不撤軍;眾人及其興奮,但興奮過後陰霾又籠罩上心頭。

“如何才能斷其糧路呢?一來敵軍糧草聚集之地無從得知,二來即便得知在何處,渭州往北全是西賊兵,也無法突出敵陣前去劫糧,而且在十萬大軍的眼皮底下劫糧顯然是不明智的。”李重沉思著道。

蘇錦笑道:“兆廷兄說的對,所以我們便要賭一賭了,諸位請看沙盤。”

蘇錦揭開案幾上的紅布,指著沙盤地形圖道:“西賊大軍的糧食供應都是車馬運輸而來,其大營中最多備三五日糧草,剩余的都要靠後勤每日運達,這是軍中慣例;如今在渭州北有兩座城池可能是西賊屯糧之處,每日的糧食便是從屯糧處源源不斷的運抵前線,一是西北方的會州城,一個是東北方的宥州城,據諸位估計,最可能在哪個城池之中呢?”

景泰看著沙盤道:“下官認為,八成在會州城,因為會州離的最近,而且中間不經過任何大宋州府的地界,會州往南繞過隴山山尾便直接抵達渭州北;而宥州實際上是和鄜延環慶兩路對峙,即便是屯糧也只是為了供應西賊嘉寧軍所需,再者從宥州運送至渭州,中間要經過我涇原路突前的原州地界,頗不安全;所以下官認定是在會州。”

蘇錦鼓掌道:“分析的入情入理,不愧是久在西北的悍將,沒錯,一定是在會州,打蛇打七寸,我們要想逼退西賊大軍,半路攔截運糧隊伍都是治標不治本,唯有一舉搗毀會州屯糧之處,方才算擊中他們的要害,到那時李元昊只有退兵一途,否則他便要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