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二章 亂城(八)

李知和開始認真的考慮對策,他並非不想將蘇錦拉下水,只是蘇錦到底是什麽人?拉他下水是否會給自己等人帶來滅頂之災?這些都值得細細的考量。渭州城中的事情,一旦捅破了,便是彌天大罪,神仙老子都保不住自己脖子上的這顆腦袋。

自從去歲朝廷決定執行範仲淹的政策,將城外居民盡數遷進城中堅壁清野之後,糧食便變成了渭州城中最為金貴的東西;糧道路途遙遠,時而又會因西賊滋擾而塞澤,供應大大不足,在這種情形之下,困在渭州城中的有錢人家便開始私下裏打通關系尋渭州通判徐威高價買糧。

那徐威倒也不敢獨自做主,於是便悄悄跟李知和打商量,李知和原先還斥責徐威膽大妄為,徐威的一番說辭卻打動了他。

“李監軍,按照目前的形勢,城中十余萬百姓,那麽丁點糧食照樣不夠吃,遲早會餓死人,如果按照範大人的命令,餓死百姓也算是罪過的話,那咱們涇原路上下官員遲早都要獲罪;既然如此,又何必將寶貴的糧食填這樣的無底洞?還不如將軍糧留下,剩余的糧食咱們想辦法換些有用的,將來手頭有錢,管他是丟官還是降職,還不照樣過好日子?”

李知和心頭大動,對他來說,錢權色三樣之中,色字自己是沾不了邊了,因為從小便被割了卵蛋進宮當了內侍。

而權力之道如今也堪憂,範仲淹的命令說的也很明確:‘凡各城中百姓,地方官員須得保證基本活命的糧食,不得以錢幣形式售出,只能以勞役相抵換,若有措施不當使城中百姓餓斃者,輕則貶謫,重則免官,並交有司發落。’

範仲淹一向言出必行,現在朝廷采用了他的政策,正是他當紅之時,此時的他必會言出必行,所以有了這個命令作前提,獲罪也是在旦夕之間,現有的權利也將隨著渭州城中餓死百姓而失去。

既然‘權色’都無法沾邊了,那唯一剩下的便是撈錢了,有了錢,即便將來受到處罰,還是可以風風光光的過一輩子,前提是這一切不能被人察覺出來。

經過一番盤算之後,李知和命徐威斷然拒絕並斥責了想高價買糧食的那些人,倒不是因為回心轉意,而是那麽做實在是太過危險,買糧之人將來便是個炸藥,隨時會引爆,將徐威給扯了出來,徐威被扯出來自己也跑不了,所以即便是要做,也要做的隱秘。

李知和想了一晚上,終於想出了更為隱秘的辦法。

首先便是停止百姓的勞役,西城本來正在修築城墻和角樓,這都是為禦敵而必須要築造的工事,既然不想讓百姓們消耗糧食,那便只能停止修築,這樣說起來也名正言順些,為官府勞役自然有飯吃,沒活幹不給飯吃那是順理成章之事。

然後便是派得力可靠的手下將除軍糧以外的糧食運出庫房藏起啦,再悄悄的設立黑市,將糧食從黑市上賣出去,這樣官府可以裝作毫不知情,若有人舉報便假模假樣的去查抄,抄出來的糧食回過頭來再次送入黑市售賣,既平了民憤又不背上不作為的名聲,只是黑市反復開張屢禁不絕官府精力有限不可能全天候的查抄黑市。

最後便是欲蓋彌彰之舉,以渭州府衙的名義,設立粥棚數座,每日供應一餐稀粥,讓百姓們舉得官府正在竭力的救濟,而非坐視百姓餓死不管。

這三條可謂是處心積慮,若不是明眼人根本就不知道這裏邊的內情,徐威和李知和不愧是智謀過人,只不過這智謀用的不是點子上,而是用在了發國難財上面了。

為了更加的安全起見,徐威不惜戴了綠帽子,王沿這個老家夥膽小如鼠,他是絕對不會參與其中的,為了拉他下水,徐威頗費了一番心思;某一日請王沿來自己家中喝酒,他在王沿的酒杯中下了些合歡散,就藥力發作之時又讓自己的小妾上去撩撥,終於將這個老家夥勾進了圈套;當王沿大塊朵頤之時,徐威便帶人出現拿奸,將王沿羞愧的差點上吊,最終不得不自認倒黴。

徐威覺得還不穩妥,於是又送了不少贓錢給王沿,並逼著王沿打了收條,這麽一來王沿便徹底的無法動彈,從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巡查涇原路防務為名將渭州事務都交給徐威打理,自己則趁朝廷調令一來便趕緊溜之大吉,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徐威等人也根本不怕王沿會將事情捅出去。

較為難辦的是葛懷敏,這家夥是個武夫,脾氣火爆之極,雖然也是貪財好色之輩,但是要用對付王沿的辦法對付他怕是適得其反,此人很有可能會嚷嚷的滿世界都知道。

不過李知和有辦法,他知道葛懷敏的軟肋,日前的一場戰鬥中,葛懷敏不聽王沿軍令導致打敗而歸,當時只有李知和在場,李知和便替葛懷敏掩飾了這個罪過,只說是下屬沒有盡力,導致葛將軍的命令未被執行下去,葛懷敏對李知和自然是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