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暗示

柳賓華的死對他人而言無足輕重,與他熟識之人中的狐朋狗友們自然是有些惋惜,從此少了個逛窯子吃酒跟著付賬的冤大頭,心裏略微有那麽不痛快;而對於那些吃過柳賓華苦頭的人,則是暗中竊喜:老天也終於開了次眼,這個禍害也有天譴的時候。

但所有人都不信柳賓華是自縊而亡,即便跟隨他的那些伴當異口同聲的說看到柳公子自掛東南枝,眾人也決不相信;這麽個‘熱愛生活’活得有滋有味之人怎會自己尋死?平日裏吃酒逛窯子賭錢聽戲打人,日子過的要多滋潤有多滋潤,尋死?這不是笑話麽?

有人給出這樣的解釋:吊死鬼附身或撞邪了也有可能糊裏糊塗的死了,老人們常說,桃花林中容易藏匿鬼怪,若是真的碰上了臟東西,那也是天意。

對於外界的諸般猜疑,夏竦一概不信,經驗老到的他認定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謀殺;很簡單,伴當們異口同聲說,柳賓華是跟隨一名女子進了桃花林中,而伴當們發現柳賓華死亡之後回頭再尋那女子,卻已經是連人帶車都不見了,這說明那女子和柳賓華之死有著莫大的關連。

此為第一疑點,其二便是柳賓華自縊的那根白綾,夏竦招了服飾柳賓華的婢女小廝們嚴加拷問,眾人異口同聲的說柳公子出門之前根本沒有帶著那條白布;伴當們也未見半路上柳賓華跑到哪家鋪子裏車上丈二白綾來尋死,這表明白綾是別人的。

兩個疑點一綜合,不難得出結論來,柳賓華是被那女子誘入桃林之中,桃林中埋伏的殺手勒死了他。這一點很快得到印證,角門外十五裏的地方發現一輛丟棄的馬車,雖然馬車上毫無線索可循,但足以證明殺人者心虛之際怕有人認出馬車來,故而將馬車丟棄在城外。

夏竦心情沉痛不已,柳賓華雖是自己的外甥,但自打姐姐姐夫亡故之後,夏竦便將他收養在家中,內心中已經將其視為兒子看待,將來還打算讓他改了姓氏替夏家傳宗接代;這一死,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怕是就要絕後了。

這些還都是小事,畢竟自己還有個女兒,還有幾房年輕的妾室,尋些偏方,再滋補滋補,沒準還能生出個一男半女也說不定;夏竦所憂慮的是,十幾年來,誰不知道自己的名頭,他的外甥都有人暗殺,這分明是有人將黑手伸到自己的頭上了。

夏竦寧願相信這是一場由柳賓華自己行為不檢引發的仇殺,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動用大批官兵查勘搜捕平日與柳賓華交往過密的那些人,不惜動用酷刑逼迫他們招供。

只可惜,那些人不是傻子,殺了夏副樞密外甥之事豈能招供?不招也許只會死自己一個,一旦熬不住隨口招了,一家子老老小小個個都要死於非命,這是明擺著的事。

夏竦的名頭在京城是出了名的狠辣,很多莫名其妙的碎屍滅門之案,坊間傳言都是他所為,原本在西北的時候,夏竦便以統兵嚴苛而臭名昭著,犯了軍法的士兵別人是砍頭給個痛快,他卻非要綁在帳外活活凍死,夏天便用熱水燙死,狠毒的令人發指。不過正因如此,他的麾下之兵倒是軍紀嚴明,很少有敢亂來的。

夏竦忙活了兩天,弄殘了七八個人,也沒有任何的進展;這些人根本就跟柳賓華之死毫無幹系,而且都有不在場的證據,然則事情便復雜的多了。

夏竦不得不將此事往深了想,若非柳賓華自己結的仇,那麽暗殺柳賓華便只能是沖著自己來的,殺自己恐怕無法得手,所以便宰了自己的親外甥立威。

會是誰呢?政敵?以前自己殺過的人的家人尋仇?若是後者,那便難以徹查了,自己下令殺死的人沒有一千也有幾百,而且好多人連名字都不知道,這如何去查?若是政敵的話,那只能是自己這次接受副樞密使之職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可是事實上朝中大臣幾乎一致推舉自己擔任此職位,連晏殊也是附議了的,況且夏竦很了解晏殊,就算兩人之間有疙瘩,晏殊也不是那種背後暗殺他人的人,此人雖是老狐狸,說到底還是一介書生,對自己的言行有著嚴格的約束。

唯一有可能的便是龐籍,聽說這次他也想出任樞密副使之職,只是後來聽呂相說推薦了自己,便再也沒提了;會不會是他懷恨在心,下手報復呢?

夏竦很快便推翻了自己的猜想龐籍不會這麽做,兩人之間雖不是好的蜜裏調油,但兩人都是呂相的人,龐籍完全靠了呂相的舉薦和庇護才能站穩腳跟,在這種時候,他不可能出此昏招。

在一一排除之後,柳賓華之死仿佛忽然成迷,明知有人謀殺了他,卻不知道是誰幹的,莫非真如外界流傳,遇見了吊死鬼不成?

深夜裏,在柳賓華靈前枯坐的夏竦呆呆的出神,猛然間他腦中電光火石般的一閃,想到了一個人:“會不會是他?算計來算計去,怎麽將此人給算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