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二章 人生規劃

和豐樓上故人相逢,自然說不盡的別時話,道不盡的相見歡,包拯就像一位嚴肅的兄長,事無巨細將蘇錦在書院中的細節一一拷問,指謫悖逆之行,嘉許可取之處,言談中對蘇錦包含殷殷期待。

在談及蘇錦即將進京之事上,出乎意料的是,包拯竟然大力的贊同,這讓蘇錦有些奇怪。

“讀書入仕之目的便是報效朝廷造福百姓,聖上既然有意要你在入仕之前便為朝廷分憂,一來是對你的嘉許,二來也是你的造化,放眼天下,有幾人能以平民身份得到聖上接見,且以朝廷大事相托,你蘇錦可是第一人呐。”包拯如是道。

“可是,在下擔心學業荒廢,科舉不第,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書院的夫子們也都擔心這一點。”蘇錦道。

“蠢話!為學之道悟性乃首要之選,天下間能進各地書院的學子十不及一,照你那麽說,豈非只有書院學子方能中舉登科麽?我包拯何曾進過一天的官學府學,家父自小便教我識文斷字,連西席也沒請一個,包某還不是照樣中了進士?一切在於你自己,你若真的刻苦鉆研又何必偏執於書院苦讀,天下萬物皆為師表,別的不說,晏大人在京城,你有疑難難道不可以請教於他?”

包拯呵斥蘇錦,就像呵斥自家的子侄一般,座上諸人還沒一個人見過蘇錦如此聳眉耷眼的做乖乖男相,座上眾人,包括晏殊,誰沒領教蘇錦的犟牛脾氣,偏偏這小子在包拯面前俯首帖耳。

包拯續道:“若是讀書不求甚解,便是天下名師雲集為你一人解惑,怕也是枉然,所以你莫拿這些話來給自己當做理由,明年秋闈,你若不能高中,便是沒有下苦功之故。”

蘇錦郁悶的要死,當初進應天書院的時候,你和陸提學都說應天書院怎麽怎麽好,去了怎麽怎麽有好處,到這時你又說進不進學堂無關緊要了,這年頭大人們說話翻來覆去的老有理,這叫人何去何從。

不過蘇錦倒也承認包拯的話說的在理,他自己就是明證,而且蘇錦的經驗中,後世蘇錦的那個小城中的幾所高中除了一中之外個個都是垃圾學校,曾有民謠流傳:一中出才子、二中出浪子、三中出婊子、四中出痞子;蘇錦所在的便是婊子輩出的三中,但年年全市的高考狀元偏偏便出在這幾個浪子、婊子、痞子雲集的垃圾學校,作為條件最好,師資最雄厚、學風最濃的一中雖升學比例不小,但拔尖的卻沒幾個,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對於包拯言論的佐證。

“我現在最擔心反倒不是你的學業問題,而是此去這趟差事能否辦好。”包拯鎖著眉毛深有所憂。

晏殊笑道:“蘇錦智計過人,老夫相信他定然有辦法能解決這個難題,先前老夫正為無糧之事煩憂,也正是他指出了一條籌糧之路,那日老夫車駕被堵在街上,蘇錦片刻之間便有妙計,讓老夫順利的傳達旨意,這一點更增強了我對他的信心。”

包拯黑著臉道:“晏大人,恕包某直言,你們就是有些過於寵他,這樣下去不怕捧殺了他麽?籌糧之事可非同小可,不是靠耍小聰明便能畢其功,這其中錯綜復雜人事糾葛,若是光光完不成朝廷所交代的差事倒也罷了,就怕牽扯到暴利之事,會惹來更多的麻煩,甚至丟了小命也說不定呢。”

眾人都知道,包拯絕非危言聳聽,晏殊沉思道:“麻煩肯定會有,但事情若是容易,老夫又為何要舉薦他來做,我早已和皇上言明,此事難為,若是真的不能完全建功,也不能因此獲罪,而且老夫坐鎮,蘇錦要什麽支持便給什麽支持,盡全力協助於他,便是希望借此機會讓他完成這件大事;況此事可說是關系到江山社稷的穩定之事,你從南來,當知今年旱情如火,若是真的因糧食不足導致邊軍缺糧,內民生亂,這可不是其他的事所能比擬,這可是亡國滅種之災啊。”

包拯道:“然則你們便將寶押到蘇錦這個毫無經驗的少年身上麽?這不是在賭麽?難道你三司使大人不能出面辦理此事?這可是你的職責所在。”

晏殊起身幫包拯沏了杯茶道:“老夫知道你有此一問,很多人也對此不解,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老夫忝居三司使之位,一舉手一投足都在眾人的側目之下,而此番籌糧之事正如包大人所言牽扯千絲萬縷,老夫只要一動,京中必然消息四處發散,老夫察覺各地奸商和京中居要職的官員均有或深或淺的聯系,如此一來豈不是告訴他們早作準備麽?”

包拯點頭道:“這倒是實情,如今官商之間勾結日盛往昔,許多商賈借著消息來路大發橫財,下官聽聞三月間京中爆發屯鹽醜聞,便是因有人通風報信,事前將朝廷將鹽務收歸國有經營之事所起,那許記屯鹽高大二十萬斤,在私市大發了一筆橫財,後來因分贓不均撕咬了出來;此事聖上震怒,氣的三天沒吃飯;大人所慮倒也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