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小人?

孟子去齊。

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幹澤也。千裏而見王,不過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裏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本節出現了兩個新人,一個是尹士,一個是高子,兩人都是齊國人,但高子是孟子的弟子。

孟子離開了齊國。尹士向別人發表議論:“孟老頭走得好,哼,像他這樣的人早該離開我們齊國了,我從來都看他不順眼!”

孟子這人不錯呀,你尹士為什麽這麽說呢?

尹士是有道理的:“如果孟子不知道咱們齊王是爛泥扶不上墻,再怎麽培養也成不了商湯王和周武王那樣的聖王,那這位孟老先生分明就是個笨蛋;如果他知道這些可還是到咱們齊國來混,那他就分明是想來騙吃騙喝。還有,他千裏迢迢來見齊王,卻沒得到齊王的賞識,那就走唄,可這老先生,走倒是走,卻在宿城足足磨蹭了三天,真不是個爽利人!哼,我對他這一點尤其看不慣!”

傳閑話的人無處不在,聖人身邊也有。高子跑到孟子那裏,氣急敗壞地說:“老師,噓,我跟您說啊,嘁嘁喳喳嘁嘁喳喳,那個尹士,在外邊說您來著!他說您……這個那個這個那個……嘁嘁喳喳嘁嘁喳喳……”

孟子到底是聖人,聽完之後,絲毫不以為然:“尹士懂個什麽!我千裏迢迢來見齊王,這是我老孟自願的,他管不著!我沒得到齊王的賞識,所以離開齊國,我這是不得已啊!到了晝城的時候,我的確住了三宿才又動身出發,尹士以為我不爽利嗎,哼,我自己還嫌太急了呢,我當時是在等著齊王改變主意呢!如果齊王改變了主意,就一定會派人來請我再回齊國的。可是我等啊等啊,齊王一直沒派人來,這樣我才下決心回老家的。難道我就願意丟下齊王嗎?齊王難道就真是爛泥扶不上墻嗎?當然不是!齊王還是很有潛力的,他如果能任用我,那不僅齊國的百姓會得到好處,就連全天下都會安定!所以,我一直都等著齊王改變主意,每天都這樣盼著。我難道會是那種小氣鬼嗎——政見不被國君采納就氣得不行,一臉的不痛快,走的時候連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了,一直走到虛脫才肯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孟子的這番話又被人傳到尹士的耳朵裏了。尹士聽了以後非常慚愧,說:“我可真是個小人!”

看來孟子辭職和我們一般人辭職還真不一樣,而且一點兒也不掩飾還希望被老板挽留的意思,真是“君子坦蕩蕩”啊。尹士最後說的那句話的原文是:“士誠小人也。”——這裏的“士”字是尹士自稱,我們看到尹士也很實誠,一旦發現自己誤解了孟子,馬上就坦承錯誤,還罵自己是“小人”,真有點兒洗心革面的勁頭。

事實上,古時的“小人”並不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卑鄙小人”的意思。早在《尚書》裏就有“小人”這個詞,意思是“小民”“小老百姓”,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草根階層”。

那麽,如果我們是在小學課堂上做反義詞測驗,“小人”的反義詞應該是什麽呢?

——現在和古代的說法都一樣,都是“君子”。

但我們現在所謂的“小人”和“君子”的對立指的是“卑鄙小人”和“正人君子”的對立,是就一個人的品格意義上來說的,而商、周時代的“小人”和“君子”的對立卻是指“平民”和“貴族”的對立,和道德品質無關。按照古人的看法,貴族一般都有文化修養,講文明,懂禮貌,所以“君子”便逐漸演變為“正人君子”,而“小人”一般都沒文化,既不講文明又不懂禮貌,所以“小人”便逐漸演變為“卑鄙小人”,更何況在秦、漢以後,封建制度解體,專制統治加劇,原先的“君子”階層漸漸消失了,這一對反義詞便以新的涵義被世人沿用下來。

現在我們就知道了,孔子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並不是把女人和卑鄙小人等量齊觀的,所以女權主義者們大可不必為這句話而責難孔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