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的委屈(第2/3頁)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注:李陵說:老蘇,我方才說的你別不信,看看你自己,漢朝對你真好嗎?】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注:這一段是經典中的經典,重中之重。“陵雖孤恩,漢亦負德”說得淩厲。李叔生氣了!老子投降怎麽著,老子還真就不後悔了!】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裏,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注:朋友道珍重,大有傷感之情。】

先跑跑題:我常覺得,純粹從文學角度來看,文人的文字通常都有個毛病,就是文人氣重,而文人氣是個行文很忌諱的東西,一不小心就酸了。所以,同是豪放詞,我喜歡辛棄疾甚於蘇軾,其他也都類同。當然,這只是個人偏好,順口一談。現在看看李陵,將門之後,勇冠三軍,可這文字寫得實在是棒,讀起來就感覺他的郁結和憤懣就這麽頂在胸口,出不來,就像炸彈即將爆炸卻還沒有爆炸的那一瞬間——這文字的感覺就是逗留在這一瞬間,高,實在是高!李陵要是把這篇東西發在論壇上,我馬上注冊十個馬甲去給他頂帖!

再來看看這封信的內容。李陵在前邊很長的篇幅裏都在談他想家,談他羨慕蘇武,談他的委屈,談他的報國之志,轉到後來,說起漢朝皇帝歷來的不公和苛刻,接著說你蘇武如此不易,如今回去不也就是得個小官當嗎?到了最後,李陵按捺不住,說我李陵在外打仗鞠躬盡瘁,孤軍奮戰,你皇帝不體諒我的苦衷,反而殺我全家,我就是不服氣!你這麽對我,我憑什麽對你盡忠,我還就鐵心當漢奸了,我李陵不後悔!

張無忌不是有個不悔妹妹嗎,蘇武也有這麽個不悔弟弟。

這個李陵李不悔啊,唉!他們老李家的事情真是一言難盡。有沒有人相信命運呢?命運也好,巧合也罷,老李家就是這麽邪。

飛將軍李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名將,是個令匈奴又懼又佩的人物,可這一輩子就沒斷過倒黴。王勃在《滕王閣序》裏有句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以李廣蓋世軍功,卻就是封不了侯,而且,最後還得聽小輩衛青的指揮,又禍不單行,犯了錯誤,挨了處分。可憐李廣,想自己如此風雲人物,真不願再因為這一點小錯誤被刀筆吏折騰一番,那,怎麽辦?自殺了。我很小就在《史記》裏讀過李廣的傳記,讀完之後心裏特別不是滋味,那種難受的勁頭好多天就是散不去。後來哪怕知道了衛青和霍去病再怎麽厲害,也因為李廣的悲劇在我的胸口橫著,所以對這甥舅倆就是喜歡不起來。

李廣的兒子李敢也是條好漢,後來在霍去病的軍中當差,因為老爸的死,怨恨衛青,終於有天忍不住,動手打了衛青。這件事,衛青倒是沒聲張,可霍去病看不過去了,心說:“小樣兒的李敢,打狗也要看主人啊!”——錯了錯了,我替霍去病說話說錯了,他和衛青可是一家人,又是小輩,年輕氣盛,所以處心積慮要出這口氣。結果,在一次陪漢武帝打獵的時候,霍去病暗箭傷人,射死了李敢。我當年讀書讀到這裏,心裏這叫一個氣!想你霍去病也是條好漢,大漠奔襲確實了得,可對自己人怎麽就這麽卑鄙!有種和人家李敢單挑啊!

李敢就這麽死了,漢武帝也沒把霍去病怎麽著。唉,想想當年李廣的箭術,無論在漢朝,還是在匈奴,乃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武林神話,結果自己的兒子卻被別人用暗箭給射死了。

到了李陵,這是李家的第三代了。李陵在信裏為自己叫委屈,那可真是天大的委屈。李陵說了,當年漢高帝劉邦馬上得天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可這幫牛人加在一起,帶三十萬大軍去和匈奴打仗,結果還打了個大敗仗。我李陵呢,勞師遠征,到匈奴的地盤去打人家,我帶了多少人?五千人!五千人還不說,還都是步兵!匈奴人家可是十萬大軍以逸待勞啊,還盡是勁裝騎兵。最可恨的是,本來說好和我配合一起出擊的那幾支軍隊一個人都沒來,我孤軍奮戰,以寡敵眾,用步兵打騎兵,用疲憊之師打精悍之旅,而且人家是在主場,我是在客場啊,我連拉拉隊都沒有啊!就這樣,我還一次次地打敗了敵人,不容易呀!最後我的部隊打到了死傷遍地,只剩下一百人不到,盔甲也沒了,兵刃也斷了,箭也用光了,可我振臂一呼,大家還是咬牙往上沖,幾乎就把匈奴人打退了。可畢竟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啊,我最後還是敗了,降了。可我投降,是為了要東山再起。我是貪生怕死的人嗎?要真是那樣,也不會和匈奴戰鬥到這般田地。當年範蠡如何,忍辱負重,終於幫助勾踐為越國報了仇;曹沫如何,委曲求全,終於為魯國雪了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