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黴一輩子的綠帽皇帝――唐中宗李顯(第4/5頁)

同時,中宗愛女安樂公主也很忌恨李重俊,由於他不是韋皇後所生,安樂公主常常當眾稱這位皇太子弟弟為“奴才”,侮狎至甚。同時,安樂公主自己想當“皇太女”,更把這位弟弟視為眼中釘。“安樂公主恃寵驕恣,賣官鬻爵,勢傾朝野。或自為制敕,掩其文,令上(中宗)署之,上笑而從之,竟不視之。”寵溺如此,難怪安樂公主無法無天。

韋後不是自己親媽,姐姐安樂公主不是自己親姐,李重俊“不勝憤恨”。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八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及“千騎”(禦林軍精兵)三百多人,突然沖入武三思府中,立斬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以及相聚飲酒的黨徒十多人。

此後,李重俊派宗室成王李千裏(李千裏乃太宗之子吳王李恪的兒子。武後時代,由於李千裏“偏躁無才”,又數獻符瑞,武後竟饒過這位李唐近宗一命。)與兵守住宮城諸門,他自己率兵直奔肅章門,斬關而入,索求韋後與安樂公主,並喝內宮人速把與武三思通奸的上官婉兒也交出來。

韋後、安樂公主一個勁兒哆嗦,上官婉兒人精一個,急忙高叫:“看太子的意思,是先殺婉兒,再殺皇後與安樂公主,最後是要殺皇帝陛下!”於是,惶急憂恐的唐中宗李顯,急忙跟隨幾個婦人,一溜煙上玄武門城樓以避兵鋒。此時,樓下只有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帶著二百多禦林軍抵拒太子的軍兵。)

李多祚縱馬飛馳,先至玄武樓下,想直闖登樓,為宿衛兵士所阻。但是,此時雙方並未交鋒,沒有開殺。“李多祚與太子狐疑,按兵不動,冀上(中宗)問之”。本來太子李重俊等人就不是想謀弑中宗,只是想殺掉武三思、韋後等人“討個說法”。

這種猶豫是致命的錯誤。中宗身邊,有個名叫楊思勗的宦者,時為宮闈令,是內侍省的芝麻官。此人雖被閹割,膂力超群。他主動請命,要下樓廝殺。韋後、安樂公主連忙揮手讓他下去。

李多詐的女婿野呼利為太子軍前鋒,騎馬站在前列。看見樓門大開,沖出一個沒胡子人的閹人,這位靺鞨大將根本沒在意。殊不料,楊思勗縱馬疾馳,沖到野呼利馬首前,“挺矛斬之”,太子一軍,立時奪氣。

楊思勗原姓蘇,小時為一個楊姓宦官所養,故改姓楊。他後來又跟從李隆基誅殺韋氏有功,官至右監門衛將軍。唐玄宗開元年間,安南首領梅玄成叛亂,楊思勗受詔討伐。到嶺南後,他募集當地土著軍隊十多萬,依按漢朝馬援的進兵線路,出其不意,直達安南,臨陣斬殺梅玄成,誅殺逆從數萬人,“積屍為京觀而返”。開元十二年、十四年、十六年,楊公公三次領兵平定王溪、邕、瀧州等地叛亂。殺人十多萬,均“積屍為京觀”。這位大公公性殘忍,好殺人,“所得俘囚,多生剝其面,或剝發際,掣去頭皮。將士以下,望風懾憚,莫敢仰視,故所至立功”。小內侍牛仙童到幽州向張守珪索賄事發,玄宗大怒,命楊思勗“處置”。楊大公公“架之(牛仙童)數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大概是受閹割之故,宦官總是比常人變態。但這位楊公公能變態成英武,一股正邪氣都發泄對路,反倒成為唐朝功臣。如此冷酷大太監,竟得善終,開元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多歲。

樓上的中宗李顯看見手下宦者得勝,也緩過神來,不知從哪裏來了精神,憑樓向下喊道:“你們都是朕宿衛將士,為什麽跟隨李多祚等人造反!如果能斬殺造反首犯,勿患不富貴!” |

如果當初不猶豫,眾人登樓控制了中宗一行,殺韋後、安定公主,肯定想讓中宗幹啥就幹啥,會重演廢武則天一幕。現在,當朝皇帝在上面親開金口,一幫將士大眼瞪小眼,皆望向居中指揮的李多祚。寒光閃處,未等李多祚等人反應過來,沖上來一幫原本是自己領帶的士兵刀砍槍刺,把幾個領頭人殺死在當地。成王李千裏等人也力戰而死。太子李重俊見狀,知道事不成功,率百騎逃奔終南山。龍落淺灘,不久,困急小憇之時,李重俊為左右所殺。

首級送往都城,氣急敗壞的唐中宗命人把兒子首級懸放於武三思父子靈前,以祭奠“忠臣”。

秋後算帳,韋氏一黨要把諸門守將以及太子屬官全部殺掉,幸虧大理卿鄭惟忠勸諫中宗,才沒有大行殺戮。同時,安樂公主與兵部尚書宗楚客竄謀,派人誣告中宗弟弟相王李旦與妹妹太平公主與李重俊同謀。中宗立刻宣召禦史中丞蕭至忠,準備派他抓兩人於獄中審訊。蕭至忠泣諫:“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昔為皇嗣,固請於武後,以天下讓陛下,此四海皆知,奈何聽人言而疑骨肉!”中宗覺得有理,“遂寢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