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孤城(上)(第2/5頁)

朝廷接到吐蕃的求救信後,十分震驚。這時候夏竦上了一書,奏了十策:西北邊境形勢,進呈十條建議:

一、教習強弩以為奇兵;二、羈縻屬羌以為藩籬;三、詔唃廝啰父子並力破賊;四、度地形險易遠近、砦柵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五、詔諸路互相應援;六、募土人為兵,州各一二千人,以代東兵;七、增置弓手、壯丁、獵戶以備城守;八、並邊小砦,毋積芻糧,賊攻急,則棄小砦入保大砦,以完兵力;九、關中民坐累若過誤者,許人入粟贖罪,銅一斤為粟五鬥,以贍邊計;十、損並邊冗兵、冗官及減騎軍,以舒饋運。

劉娥知道夏竦人品奸詐,但這十條建議她卻認為言之鑿鑿,有利有理,多采用之。於是她忘記了石堅的話,此人不可大用,讓他做了涇州知州夏竦,成了西北兩個大佬。其二就是這個延州知州範雍。這二人不僅僅是文職,皆“加兼經略使、步騎軍都總管”,成了西北方面人、財、物、軍一把抓的兩大巨頭。

再說元昊得勝返回靈州後,向他父親稟奏要進攻宋朝。原先他就多次勸其父李德明不要向宋朝稱臣。李德明答說:“我們長久以來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國耗民疲。而且,我們黨項人三十年能衣錦服綺,都是宋朝的恩賜呵,不可輕易辜負。”當然這是托辭,李德明也是懼怕宋朝國家大,怕打不過。真要象他所說,他就不會指使李重昭謀劃劉娥了。元昊大言:“衣皮毛,事蓄牧,乃我們蕃人的習俗。英雄在世,當圖王霸大業,何必介意綿綺細事!”

現在他挾大勝之功再說這番話就不同了。並且他還說道:“宋朝無人可懼,唯一所懼就是那個石不移。可因為他功高為劉娥所忌,被迫返回和州守孝。聽說他還在研發一種新式武器,如果宋朝再次重用此人,加上這種利器,我族將處於危險當中,甚至都有滅族的危險。”

李德明也知道石堅的事情,單論間諜而言,西夏的間諜最多,但他們大多數是為了竅取技術。現在無論是西夏還是遼人都想對石堅下手。可劉娥在王府那一番交談,已經為自己所行感到後悔。其實石堅回和州也不是外人所想像那樣,是劉娥疑心他。特別是石堅自己主動辭出回家,劉娥都恨不能向他認錯。但石堅再三堅持,還拿著守孝大義,使劉娥也沒有辦法。所以他這次回去,還讓他戴著參知政事的大帽子,以事優柔。當然論年齡,他可以說是宋朝歷史最年輕的副相。當然他隨行的護衛更盛於以往。加上王朝來投,又帶來了一些江湖異人做護院,和州還在宋朝腹地。西夏和遼國根本沒有辦法在上面做文章。

李德明聽出了元昊的話音,他是想乘石堅不在,將宋朝打怕了,以圖一勞永逸,叫以後宋朝不敢對西夏用兵。他感覺到似乎不妥,但元昊的話也有道理。最後在元昊立下軍令狀之後,他也同意了元昊的做法。

現在元昊沒有進攻涇州,而是進攻延州,並不是因為這個範雍怯懦,而是看中的正是鄜州(今陜西富縣)、延州一帶通路暢闊,便於進攻。不過範雍人品不差,官聲很好,可確實在軍事欠缺謀略。他聽到風聲後,立即向朝廷要求增兵,可朝廷還認為西夏人剛打完回鶻,又打完吐蕃,根本沒有實力進攻延州,或者根本不敢招惹宋朝。現在朝中還在為是不是出兵討伐西夏在爭討,他這份表奏根本沒有引起朝廷重視,不報。

首先元昊猛攻延州外圍的李士彬所率各部軍事據點。李士彬當時是宋朝的金明都巡檢使,他本人就是黨項族酋長,掌有十八寨近十萬眾的彪悍羌兵,駐紮於延州北面的金明寨。對於這個黨項老敵手,元昊暗殺計、反間計、奇襲計等等全用個遍,一無所成。相持了近一個月,最後他用了“驕兵計”,西夏軍每逢李士彬交戰,沒打幾下就“潰退”,還高聲叫喚:“鐵壁相公(李士彬的“外號”)來了,我們趕快逃命吧。”如此一來,李士彬頗為自負。同時,元昊還派遣一批又一批黨項部落向李士彬“投降”,面對洶湧而來的黨項人,李士彬自己不好處理,就上報“上級”延州老夫子範雍,要求把這些黨項降人遷居到遠離西北邊境的南方安置。範雍沒有軍事計謀,反想“以夷制夷”,厚賞這些西夏降人,並讓李士彬把他們編入金明寨周圍的各個軍事據點。李士彬不好違背上級命令,只得照辦,等於宋朝的各個砦堡安置了為數眾多的“定時炸彈”。

同時更讓朝廷和範雍認為如今西夏是強弩之末,心有力而力不足。不過這次元昊的舉動震怒了劉娥,她命工部和三司加快了修建從開封到達延環的馬路(本來是堅粉路,後來在石堅堅持說蹩口的情況下,改了名字)。同時蓄備了更多的糧草,準備征討。記住,是準備。至於大軍在哪裏,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