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聖道門(第2/2頁)

不過,戰俘勞改農場的出現卻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聖道門當然也在農場的產出中,有自己的份額。而且在農場之中,聖道門的藥師和道士們,一邊是救助受傷得病的明軍俘虜,一邊傳揚自己的教義。

說的天花亂墜不難,難就難在去做些實在的事情,比如佛門說是勤修本世,以求來世的回報,這就不如聖道門的藥師給你清理傷口,並且敷些湯藥什麽來的實在,這些行動配合上所謂普濟蒼生,天下無病的聖道理論,真是讓大部分被俘後,心中惶恐不安的明軍士兵死心塌地的相信,並且願意跟隨。

這些俘虜被分到遼鎮各個的地方開荒種地以來,因為在封閉的環境之中,加上俘虜的身份,盡管華州管理戰俘營的軍官和團練使信誓旦旦的說:他們在滿勞役三年之後,就會重新獲得自由。

這年頭,自認還算是強兵的薊鎮兵馬被俘後,始終是以為對方會把自己編練成新軍,用在戰場上,卻沒有想到對方居然是把他們解除了武裝之後,分割開,到這些地方來服苦役,幹活這些士兵倒也不是不怕,但是這個架勢,卻由不得他們不想到,這是要把他們分割開來,殺個幹凈。

所以不管是如何解釋,小規模逃跑和嘩變總是層出不窮,頗為的讓人頭疼,但是聖道門真正參與到農莊的管理之後,一切都是不一樣了,士兵們也都是漸漸的安定了下來,心想既然對方派出了醫生給俘虜看病,那肯定不會是要殺自己。

而且有些虔誠信奉聖道門,努力學習醫術的俘虜,還被戰俘營的軍官解除了俘虜的身份,也是當作聖道門的成員對待。

有這樣的例子在,俘虜們的心思都是安定,人人虔誠信奉聖道門,就連勞動效率都是提高了很多,這可真算是意外之喜,本來司馬從事和親兵營還在裏面搞了各種的手段,比如說分化調撥,安插間諜等等,卻沒有聖道門的手段簡易有效,這倒是給華州各個部門有了借鑒,有時候還要適當的搞些柔性的手段,效果大好。

事實上,聖道門的這種互助的體系,以繳納捐獻為支付手段,在整個大明都風行起來,盡管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過在這個體系之內的聖道門信徒,好歹還是享受到了一些醫療的服務,這在這個時代,可是一項了不起的福利了。

最開始在遼鎮戰俘勞改農場的這些俘虜們,絕大部分都是成為了聖道門的門徒,成為教徒,也就是說,掌握了醫療和藥理的醫生的俘虜們雖然是少,但是郎中醫生也都是越多越好,也算是聖道門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當然,在這些俘虜裏面,也有許多成為了親兵營和司馬從事的密探,戰俘勞改營居然還有這樣的功效,實在是當初制定這個規條的江峰沒有想到的,所謂的後世史學家,已經是把這個政策誇到了天上去。

不過,出所謂的成果,已經是一年之後的事情了,在安頓這些戰俘的期間,華州的大軍腳步並沒有停下,打下了廣寧,遼西走廊已經是變成了一片通途,廣寧和山海之間的三個屯衛兵馬主要是農戶,或者是歸降,或者是逃進關內。

山海關作為關隘,地理名詞的意義,遠遠的大於他作為防禦工事的意義,山海關的薊鎮守將對這個形勢看得很明白,這裏根本無法據守,華州大軍距離山海關還有一天路程的時候,山海守軍放棄防守,在灤州大營一帶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