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轉動的歷史車輪(第2/2頁)

更有甚者,綠林山寨和響馬腦筋清醒的,卻也是看出來這種棉的利潤可是了不得,這根本不是什麽天災人禍導致的棉花漲價,而是切切實實的需求,江南江北每年對於棉花這種原材料的需要都是極為的大宗,海貿的極度興盛,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棉布,海內和海外的本就是供不應求。

此時產量突然的擴大,對於原材料的需求也是極度的擴大起來,至於銷路,過來收購棉花的商鋪代表可是說過這樣的話,從前沒有這些器械的時候,大明的布匹在天竺可就賣得比他們本地的布匹便宜。

現在有了這些東西,棉布的價錢更便宜,那還不是大賣特賣,據說天竺也是不比咱們大明小多少的大國啊!還有,在林家島,這麽多年,第一次有西洋的船買了半船的棉布運走,西洋的船只,據說他們來到大明在水上可能就要走一年或者兩年,這麽高的運費,原本都是裝運絲綢和瓷器一些價值高的精細物品回國售賣,既然是裝運棉布,那說明,棉布低廉下來的價格已經是可以讓他們搭上運費的成本之後,還能賺錢了。

據說西洋人可都是富的要命,這又是多大的市場啊,當然,這些商鋪收購布匹和棉花的掌櫃或者是夥計,也都是一知半解的角色,不管是西班牙還是葡萄牙的商船,盡管開始在大明購買棉布了,不過卻不是帶回本國銷售,葡萄牙在果阿的殖民地,可以朝著印度內陸進行輸入,西班牙的船只也是在沿途各個港口和他們的殖民地買賣。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說明,棉布的銷路只會越來越廣,銷量也會越來越大,地裏面的棉花不愁銷路,只要不是林子裏面的猴子,人都是要穿衣服,這棉布棉花的買賣還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天底下的能種棉花的地方不多,也就是北直隸周圍的幾個省,不管是關外和南洋,都不適合種植,棉布賣得越多,棉花的需求越大,可是田地就這麽大的面積,棉花的價格只會越來越高。

換句話說,只要是有塊棉田,就等於有了一個錢罐子,肯定是源源不斷的來錢,這道理淺顯的很,大家都是想的明白。

那些綠林山寨和響馬很多的就是把多年搶掠的家當拿了出來,和山下的那些需要武力的地主鄉紳們合夥,一同的吞並土地,擄掠人口,這棉田的收益,看起來可要比有一頓沒有一頓的搶掠好不少啊!特別是那些失去了鹽商財力支持的勢力。

北方的民風剽悍,天災人禍更是盜匪橫行,但是在種棉之風興盛起來之後,突然間地方上肅靜了下來,官府和衛所都是摸不著頭腦,心想眼下這樣的局面,無論如何看起來也不是什麽太平的兆頭,怎麽地方上的治安反倒是良好了呢?

原因就是,所謂的長工和雇工還有半自耕農們,已經是慢慢的變成了農奴,失去了人身自由,可是棉田和軋棉對於人力的要求,遠遠的要大於糧田,人力依舊是不足,更何況本就緊張的人力還要和城內的工場商鋪競爭,更多綠林山寨這時候都有個買賣,就是把俘虜其他山寨的人賣到農莊去,這也是筆不少的收入,或者是進入那些偏僻的村子裏面擄掠人口,轉手倒賣。

以上的事情不是一年發生的,不過這個過程在陸家得到了機器之後,就不可阻擋的運轉了起來。

慢慢的,有人開始在北方三省售賣外族奴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