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定北城 樂浪府(第2/2頁)

當時的考慮是盡管輕而易舉的占據了朝鮮的南部,可是仍然要提防明軍會從北面打過來,所以不敢太過北進,以免有什麽難以預料的情況發生,現在已經是大不相同了,關外已經是牢牢的控制在了華州的手中,海上的優勢又是這麽的強大,此時的朝鮮已經是華州的囊中之物了。

自然也就不用那麽多的防範和防備,可是在都督府的預料下面,因為對於北面以平壤為中心的土地統治,都是倚靠朝鮮的小朝廷來進行維持,突然派遣五千人的兵馬去那裏,會不會引起什麽反動。

要知道,在江峰沒有來到朝鮮之前,朝鮮全國的士兵也不過是八千人左右。

事實證明,華州的高層們都是想多了,他們生活在大明,天朝大國的子民做的時間久了,很難想象其他弱小的民族面對強大武力的時候,那種柔順和臣服。

朝鮮局勢的穩定和越來越牢固的掌控,讓江峰這裏可以進行些相對比較大的動作,平壤在嘉靖十九年的七月下旬被改成樂浪城,南至漢城以北十裏,北至鴨綠江和長白山,這一段的土地被作為樂浪府的治所。

樂浪府屬於華州統轄之下,樂浪府的知府人選對於華州,關外還有夷州三地的移民來說,有頗為特殊的意義,等於說是這裏面的讀書人能不能進入中樞,能不能在華州的官僚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的意義。

樂浪知府是從在山東當年大亂,移民華州時候的一名讀書人,這人是名秀才,姓李,喚作李謹的,胸中也是有些才學,只是因為家貧也無人幫補,只能是靠著教授私塾來維持生活,連趕考的費用都湊不出來。

被裹挾倒華州之後,因為變得生活無憂,讀書人們很多人都是在觀望,還有個別死腦筋的總是唱著什麽忠義大明之類的論調。華州軍方也是懶得理會這等的讀書人,由著他們去了。

李謹倒是沒有想太多,在大明的時候,他倒是也考了功名,可是日子過得辛苦無比,常常是揭不開鍋的情況出現,他的父母妻子都是跟著受累,他對大明根本沒有什麽好的印象。也沒有那麽多忠義的執著。

看到華州太守府招募吏員,他立刻就是過去報名了,雖然是華州懶得理會讀書人,但是有文人來應募,而且還是一個有功名的讀書人,這可是實在太難得了,不管能不能幹活,這畢竟是一個榜樣。

這李謹除了讀書之外,還經常要為自己的生活操心,少了些酸腐氣,經世致用的東西卻接觸不少,加上人也是實在,為了家人能過上更好些的日子,更是在衙門裏面吃苦耐勞的勤勉苦幹。

華州太守劉順驊前期缺少人手,特別是缺少識字的讀書人,既然是有太守府這等民政的架子搭了起來,各級的官吏都必須要配備才可能是良好的運轉,但是來到朝鮮的讀書人們大都是觀望或者是冷眼旁觀,趙揚帆趙秀才和王啟年原來的班底,都是些掌櫃和賬房的出身,有些事情一時半會還不能熟悉。

李謹這樣有真才實學又肯實幹的角色,自然是被劉順驊看重許多,就連江峰也是知道了他的名字,印象大佳。

所以開始的時候,升遷也是很快,從一名負責律條的小吏升任為民衛的民官,不是移民中德高望重的士紳或者是族長的民官,他是唯一的一個。

在民衛做的民官,政務出色,在民衛被分為十鎮統歸華州統轄的時候,他也是被劉順驊調到了身邊,開始參與華州民政的最核心事務。

此次的朝鮮北部改樂浪府,李謹立刻成為了劉順驊能夠想到推薦的第一人選,江峰對於這個人也是評價頗高,立刻是批準了這個任命,也就是七年的時間,李謹從一介書生做到了管民百萬的一方之長。

江峰手下的民政體系,逐漸的完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