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福兮 禍兮 陰謀兮(第2/2頁)

加上流民,加上災荒,只有田租不斷的讓步才有農戶願意耕種,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巴,各個地主的田地裏面從來都是糧食作物為主,棉花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些世代種棉人家才種,後來工商大興,種棉的利潤逐漸的高了些,有些心思活絡的人也是跟著種了少部分,不過也就是多幾個零花錢。

可是到了現在,種棉的利潤終於是高的讓人心動了,很多人來年的棉花都是被人買了下來,而且是痛快的付了定金,其他人在眼饞之後,也開始紛紛的籌備,準備把糧田轉成棉田。

在這之前,天下間棉布最大的出產地是松江,一年布匹千萬,號稱是最富之地,在運河的漕運中,有很多的船只都是裝載著運往南方銷售的棉花,不過今年有所不同,先進的紡紗和織布的機器就好像是瘟疫一樣蔓延開來,這個比喻也許很不恰當,不過在山東,在河南,都有某些善人或者惡人,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得到了‘神器’,然後又是莫名其妙的成為眾矢之的。

總的來說,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誰也不要想保密太長的世間,總是會主動被動的泄露出去,這些東西的制作很是簡單,木匠們看了樣子就可以打造出來,現在的山東河南北直隸,人人都是需要棉花。

很多棉船到了濟寧就被人攔下,把整船的棉花訂下……

和北方的熱火朝天相比,江南的商會還是正常的運轉,畢竟從北方傳來消息,也是需要一段時間,並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機會動用什麽百裏加急。

江南的十三商會在知道自己派出的追殺隊伍,居然是在江面上被亂炮轟沉之後,立刻是變得膽戰心驚,生怕海上的生意,受到什麽影響。

不過始終沒有什麽人做出反應,十三商會的生意還是這麽戰戰兢兢的做下去,並且漸漸的覺得可能不會有什麽事情發生,畢竟這樣的西洋大帆船都是佛朗機的武裝商船,要是把這機器拿到西方去,路途如此的遙遠,倒也和大明沒有什麽關系。

這也是把頭埋在沙子裏面的鴕鳥做法,可也就是只能做出這樣的應對了,沒有什麽別的應對。

松江和蘇州的織布手工工場還是連軸的運轉,仍然是感覺到人手不足,每天都有人去鄉下招攬人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官府——十三商會的雙軸體制,現在看起來是這麽的牢不可破,很多人都以為是千年萬年。

在江峰回到華州之後,已經是接近七十萬人口的華州,和南邊將近五十萬人口的夷州,分散在各個民衛的團練開始集中,每個民衛的團練留下三分之一。

剩下的人都是轉為了正規軍隊,同時他們家中的徭役從原來被優待的基礎上面,又是下調了一半。各個官辦或者是民辦的匠坊也都開始推掉了民間的訂單,開始全力的生產武器和裝備。

關外已經是提高了對草原上馬匹和莊園裏面糧食的收購價格,大批的物資集中在幾個大莊園之中,江峰麾下的軍事機器,開始沉默但是高效的運轉了起來。

這樣的運轉都是下面各個從屬的人在那裏忙碌,江峰反倒是清閑一些,他的老丈人劉順驊的華州太守府每天忙碌的腳不沾地,江峰倒是被劉芳蕊狠狠的埋怨了一通,說是孩子想見見姥爺都見不到。

江峰每天都在都督府的二堂呆上三四個時辰,各路的官員將校,都是在這個時間之內來請示匯報。

不過總有一個人是雷打不動的在後堂和江峰在一起,這個人自然就是都督府司馬劉十二,此時的後堂正發生這樣的交談:

“都督大人,聖道門的道士們已經和司馬從事們一起,把紡紗的機器和織機散步到了山東,北直隸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