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貪欲無窮(第2/2頁)

雖然說是前些年的規矩,說是即便是勛貴和有功名的人,和他們相關的產業也不能免除稅收,可稅收的權力被拿到六部那裏之後,上下其手的手段就是多了起來,大批的商鋪和手工工場都是通過給當權者好處的方法,來逃脫稅費,甚至在江南還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就是把自己的產業掛到匠戶營裏面取。

要知道官辦的產業當然是沒有什麽稅收的說法了,民間有譏刺這個的說到,從前匠戶連奴婢都是差了幾分,而今富貴之人卻是爭先恐後的為匠戶。

稅費的逐年減少,大明的財政花費可是從來沒有少過,每年的災荒該發生多少還是發生多少,軍費依舊是那麽高,這些畢竟是所謂的大明根本,稅費收入落入了自己的腰包之中,自然是不要提什麽收稅了。

可是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官員們同樣是不願意開海禁,如果開了海禁,那麽走私的暴利,也會有不少轉移到國庫中去,這樣的情況同樣是許多人不願意,特別是南京六部和江南出身的官員反對的愈發強烈。

朝中的派系又有一變,陜西,四川,雲貴,湖廣的官員堅決要求查禁那種偽托官府或者其他名義來偷逃稅款的商人,還有那些包庇商人們的權貴們大臣們,另一派是則是南北直隸和江南各省的官員,他們則是堅持天下吏治清明,根本沒有那麽多的昏暗事情,而且聖人都說過商人不可信,先前的那種府庫充盈的現象不過是暫時的,國家的倚靠,還應該是農稅徭役。

這也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排序的真義,現在的局面就是如此,如果是收取工商稅,南北直隸,江南各省,閩粵很多商人們都是受到了損害,如果是用增發農稅徭役的方法補缺口,那麽主要是倚靠農民的偏遠各省自然不願意。

雙方爭論不休,不過說起來好像是一個笑話,偏遠窮苦省份的那些官員卻被稱為“濁流”,而那些收受賄賂,大肆貪汙的官員們則被稱為“清流”,而且天下間的輿論一邊倒的都在清流一邊。

濁流的官員們則是被斥責為不識大體,不顧國家安危的自私自利之輩,如果不是時人有筆記記錄,而且許多資料留存的話,恐怕正史也會如此的寫了。

至於為什麽天下的輿論如此的一邊倒,很簡單,有句俗話就是‘江北武將,江南宰相,鳳陽只能埋皇上’,天下文臣南方人居多,書院和詩會,文社之類的組織也大都是南人為主,讀書人很少有貧寒出身。

這些讀書人家中的產業都是在進來蓬勃而興的工商業之中,撈到了許多的好處,日子過的好了許多,在沒有什麽財政概念的讀書人心中,自己少繳一分錢,家裏就多賺一分,也不會對國家有什麽損壞。

他們這些人掌握著輿論,誰少收他們的稅,他們自然就是傾向那一方,自然是撰文支持,並且從書裏面找出各種各樣的聖人言論表示支持,這就是所謂的天下士子,這就是所謂的國家棟梁。

可是自家發財了,話說的天花亂墜,國庫的缺口該少的還是少,大臣們解決這件事情的手段很簡單,找皇帝商量。在內庫裏面,還是有存銀的,大臣們不願意自己吃虧,總是要在皇帝的腰包裏面摳出些銀子來。

大學士們和六部的官員口鼻關心,看著皇帝坐在當中愁眉苦臉的樣子,沒有人說什麽,嘉靖也是想不出來什麽方法,讓他掏內帑的銀子,他也不願意,這個時候,也許是看不下去這種局面。

戶部侍郎司馬泰猶豫著開口說道:

“九邊已無戰事,可百萬軍民耗費巨大,不如考慮裁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