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災(第2/2頁)

嘉靖皇帝只好收回了這個方法,這件事情上他自給也並不堅決,因為本來禁海就是他登基後的一個重大的政策,也不想自己扇自己的嘴巴。

第二個方案是清查關外的土地,在那些墾殖莊園上面設立官府加以管理,並且收取稅賦……

這個方法當真是觸動了朝堂上很多人的利益,朝廷百官只要是能在朝廷上說話上奏的,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說什麽天子不與平民爭利,或者說著眼於錢財這種小事的皇帝必然昏庸的輿論。

嘉靖皇帝本來以為自己經過大禮案和朝服案,聖人案幾個事件過後,朝廷上的百官群臣不服從自己的勢力,已經是被清洗一空,朝廷上完全都是自己的人,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推行這些政策會遇到如此之打的阻力。

只是願意清查關外的墾殖莊園這個事情,在朝堂上辯論了幾天之後,有一些南方的官員突然是轉向了,大力的贊同朝廷清查關外墾殖莊園的土地,把這些土地收歸王化,設立官府管理的政策,這個說法頓時打破了朝堂中的一個默契,就是不管是南方的官員還是北方的官員,都是不提關外的墾殖莊園還有南洋的種植園,現在既然一方不遵守,京師商團背後的權貴們也不會客氣了。

頓時撕破臉揭底的奏折和文書,朝堂上的爭吵突然就開始爆發了,嘉靖皇帝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手下的官吏們居然還有這麽多大明化外的領土,從古至今,開疆拓土都是大功,不過顯然不適合現在的這個情況。

莫名其妙的,事情的焦點從收稅上轉移到了南北兩派之間的鬥爭,文武百官爭吵歷來都是一種模式,就是以一件事情開始發端,然後扯到了對方的曾經犯過的各種錯誤上面,各種汙點被如數家珍的挖了出來用做攻擊的彈藥。

嘉靖皇帝對目前的這種情況絲毫沒有想到,偏偏現在的場面壓根是無法下手,雙方都是朝廷大員,牽扯各種各樣的勢力,都是自己提拔上來的人,還有些是盤根錯節的勛貴勢力,這些人就是大明的統治階級,若是貿然有什麽改變,那時候天下都要動蕩了。

私下裏面,嘉靖皇帝在皇太後面前苦笑著說出這樣的話語:

“在湖北讀書的時候,看到漢光武檢地時身邊官吏所說的‘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這句話還不甚理解,今日算是明白了。”

朝堂上的爭吵對於連綿不絕的秋雨沒有任何的作用,各地的災情不斷的惡化,朝廷和各地常平倉的儲備根本沒有什麽作用,剛剛平定沒有太久的山東,又是盜匪蜂起,不過這次沒有人在背後推動了,所以規模很小,但是對於災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沒有什麽意外,大規模的流民理所當然的出現,不過這次卻不是自發的流向周圍的省份,事實上,各地的情況都好不到哪裏去,災區周圍的省份也不過是受災輕一些罷了。

流民們在一些‘帶頭人’的帶領下面朝著北方遷徙而去,有人對他們做出了種種誘人的許諾,而且在流蕩的途中,還有人提供勉強能夠活下去的糧食,無處可去,朝著北方義無反顧的走去。

流民的數量極為的龐大,但是北直隸的十幾萬兵馬卻僅僅是嚴陣以待,提高戒備,卻不像是從前哪樣去圍堵鎮壓流民,只是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經過了通州,過了京師城下,順著官道出關,然後被各個墾殖莊園瓜分。

這次的遷徙,算起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於關外墾殖莊園購置的奴隸數量。

京師中,為了賑災,嘉靖皇帝愁眉不展,為了這次的流民,京師商團幾乎陷入了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