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歷史的風(2)(第2/2頁)

在官方的邸報和正史的文字記載中,墾殖團的人在一路上當真是好評不斷,路過的各個女真聚居地,都是十分踴躍的借錢借糧借人,從來不用歸還,而且還有女真部落甘服王化,攜家帶口的跟隨,即便是路上艱苦,死傷無數依然是跟隨。

在深山中的女真部落那一段時間接納了許多,從外面逃進來的同胞,紛紛都是說道:惡魔來了。

附帶說一句,這段歷史在近代的研究人員中有個名字“血色之路”。

女真烏拉部是現在關外勢力最大的部落,他們整個部落將近五千多人,大多是從事貿易致富,這些年愈發的水漲船高,手中也有上千名能沖能打的族兵,眼看著日子越來越好過的時候。

卻看到從來不願意輕出邊塞的遼境邊民紛紛組成墾殖團進入白山黑水之中,那些關內的大商家則是一反開始拼命擡價收購的勢頭,開始冷淡了起來,後來烏拉部才是打聽出來了門道。

現在這些商人們都是直接在關外的墾殖團那裏交易,或者是在墾殖團那裏收購,或者是和野女真那些部落交易,烏拉部的長老和族長一番合計,都覺得要是這麽下去恐怕自己的部落就是覆滅在即了。

女真部落還沒有老奴努爾哈赤的時候那麽強大,他們面對十幾萬人的明朝遼軍也是不敢去做些什麽勾當,不過既然是進入關外的三不管地帶,就不要怪他們心狠手辣了,搞掉些勢力小的墾殖莊園,殺雞儆猴。

墾殖商團們所在的地方是所謂的化外之地,以往朝廷和軍隊對待住在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是不聞不問,所以一個百余人的墾殖莊園被女真部落屠戮一空之後,其他的墾殖莊園都是在觀望,若有風吹草動立刻逃回衛所。

一向是遲鈍的遼寧各衛反應的極為迅速,向來以貪財為本業壓根不理軍務的監軍太監,頓時火冒三丈,說什麽我天朝子民豈容蠻夷屠戮,在監軍公公的關懷下,關內商團的督促下面,遼邊各衛紛紛出兵,追擊女真匪寇。

從來都是被拖欠餉銀的邊軍,這次得到了商團們的犒賞,而且還得到了將官們的許諾,關外擄掠所得,盡歸自身。當然也有嚴令,臨陣脫逃,力斬不赦,全家為奴。而且還有退伍之後,得關外田地二百畝,授牛馬糧秣等等重賞。

此時的明軍還是極有戰鬥力,而且比起關外的女真人來說,他們畢竟是職業的軍人,而且一衛所出兩千兵,遼邊共有幾十個衛所,雖然出兵的並不多,不過也有兩萬人的規模,而現在最大的烏拉部能上戰場的也不過是一千五白人罷了。

加上此次的戰鬥一方面是軍法森嚴,一方面是重金懸賞,當真是人人奮進,不肯落後。

關內江北江南的酒樓之上,豪商官宦心安理得的享用來自白山黑水的山珍美味,價格還是那麽昂貴,只不過他們不知道在現在每道珍饈之中,店家所賺的銀子利潤已經是大幅度的上漲了。

原因無他,關外的廣袤富饒的土地上,已經全部是各個商家控制的墾殖莊園,這些莊園開拔的時候所花費的銀錢裝備,都是商人們提供,事後算賬結算,這辛苦開拓的莊園竟然都是為別人做了嫁衣裳。

到了這個時候,食材固然是帶來了收入,可是關外那些莊園所產生的利潤已經是遠遠的超過了食物,莊園開發的大量肥沃的黑土地,各種豐饒的出產,更妙的是,這些莊園的主要勞動力居然還是女真奴隸,幾乎沒有什麽人力成本。

當然,真正確定這種局勢之後,已經是距離惠風樓開辦過去了十五年,後世很多有良心的青年歷史學家紛紛的撰文批判道:

“每一只熊掌中都浸透了女真人民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