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個國家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取決於它能獲得多大程度的獨立性。因此,國家為了自我保存,必須竭力組織國內的一切資源。這是國家的最高法則。

——利奧波德·馮·蘭克 (Leopold von Ranke) 《政治對話錄》 (A dialogue on politics,1836年)

當我們審視歐洲的歷史時,如果視野僅僅局限於這個地區,則無法真正了解它。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英國前首相

民主國家一般不會思考自己的戰略問題,除非當它被迫進行自衛的時候。

——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 (Sir Halford Mackinder)

我們經常被告知,過去與現在的國家完全不同。在本書所談及的550余年的歷史中,國家過去的行為方式的確與現在不同。對於西方的讀者來說,宗教戰爭、奴隸制、納粹,甚至共產主義,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十分陌生。同樣,如果我們的祖先看到當今西方社會在普選、種族平等和婦女解放等問題上達成的共識,也一定會困惑不已。更有可能的是,很多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後人看來同樣會莫名其妙。然而,也有一些事情是從未改變的,或者改變得很少、很慢。通過本書你會發現,歐洲人面臨的首要安全問題,已經受到了幾個世紀的關注。很多事情都是從15世紀中葉至今的歐洲政治家和世界領袖們(一定程度上這兩者不同)所一直關注的大事,講各種語言的國家都是如此。這些問題包括包圍、緩沖、制衡、“失敗國家”和“先發制人”這些詞匯的概念,帝國的美夢和對安全的訴求,德國作為聯結歐洲各部分的中心,自由與權威之間的平衡,協商過程與效率之間的張力,國內外政策之間的聯系,國家理性和意識形態之間的較量,民眾的傲慢與國家焦慮的並存,以及文明的沖突與各文明之間包容性的增長,等等。簡言之,本書是對歷史的還原。

即便如此,回顧歷史一定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在歐洲的故事中,總是包含著很多與未來世界相關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不僅應該關注當代國際體系和國內秩序的形成過程與發展路徑,而且應該同樣關注那些歷史沒有選擇的道路,或者可能會引導世界走向其他方向的道路。我們還是應該給予那些失敗者其應得的尊重,盡管這並非易事。畢竟,查理五世、路易十四、拿破侖,甚至希特勒的垮台都並非必然。宗教寬容、奴隸制和奴隸貿易的廢除,以及西方民主在歐洲的傳播,這一切的到來並非上天注定。當然,這些也不是隨機產生的結果。就像我們將要看到的,大國的興衰、自由的發展以及西方世界的勝利,彼此是密不可分的。上述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西洋兩岸的歐洲人下一步會怎麽做。當我們書寫自己的故事時,歷史絕非一本簡單的手冊,而應該作為我們的一本指南——以揭示這些問題與過去有怎樣的聯系。正因為如此,本書的最後一章並沒有以預言的方式來結尾,而是提出一系列問題。否則,這本書就算不上是一部歷史作品了,而只能算是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