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軍入關統一中原(第4/5頁)

荷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托克”號領著三艘戰艦,氣勢洶洶地開了過來,想阻止鄭軍船只繼續登陸,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艦把“赫托克”號團團圍住,一齊開炮,把“赫托克”號擊沉,另外三艘荷蘭船見此嚇得調頭就逃。

荷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台灣城(今台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城(今台南地區)兩座城堡裏不敢出來應戰。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並許諾說:“只要你們肯退出台灣,我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表示慰勞。”

鄭成功一揚眉毛,威嚴地說:“台灣本來是我國的領土,我們收回這個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我們就堅決地把你們從這裏趕出去。”

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後,又下令派兵猛攻赤嵌城。赤嵌的敵軍還想負隅頑抗,一時攻不下來,這時一個當地人給鄭成功出主意說:“赤嵌城的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會不攻自亂。”

鄭成功接受了這個主意,切斷了水源,果然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便乖乖地投降了。

盤踞在台灣城的荷軍企圖繼續頑抗,等待救兵,準備做最後的掙紮。鄭成功采取了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了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荷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1662年,荷軍頭目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然後灰溜溜地離開了台灣。

至此,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我國台灣長達三十八年(從1624年到1662年)的歷史宣告結束。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城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轄天興、萬年二縣,又改台灣城為安平鎮。在經濟上,鄭成功積極鼓勵發展生產,大力推行墾荒屯田,在很短時間裏,使台灣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鄭成功為收復台灣、建設台灣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年僅三十九歲就病逝於台灣。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台灣各族人民在全島建鄭成功廟五六十座,其中延平郡王祠(又叫開山王廟)最為著名。

公元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鄭成功後代歸順清朝,次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五、李定國大西南抗清

在隆武帝建立政權時,當時在紹興還有一個魯王朱以海建立的另一個南明政權,清軍先後消滅了這兩個政權後,便兵分三路向大西南進攻。當時駐守在兩廣的明朝官員瞿式耜等在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即位,年號永歷,歷史上稱他永歷帝。

1647年十一月,明將何騰蛟依靠大順軍余部的力量,在全州大敗清軍,瞿式耜率兵在桂林也打退了清軍的進攻,南明軍聲勢大振。但是,由於永歷政權內部的不團結,導致貽誤戰機,湖廣和廣西又被清軍占領。過了兩年,何騰蛟兵敗後在湘潭被俘,慘遭殺害,瞿式耜也在桂林被清兵攻陷後就義。隨後,李定國領導的大西南農民起義軍又在西南繼續抗清十多年。

李定國是張獻忠手下四名勇將之一,又是他的義子。張獻忠的義子中最大的是孫可望,李定國是老二,張獻忠犧牲以後,留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南下貴州、雲南。後來他們派人和永歷帝取得了聯系,一道聯合抗清。永歷帝封孫可望為秦王。但孫可望卻不把抗清這件大事放在心上,他把永歷帝牢牢控制在手裏,在貴陽作威作福,獨斷專行。

李定國卻一心準備抗清,他在雲南花了一年時間訓練了三萬精兵,加緊制造武器盔甲,又找了一批能夠馴服大象的人,組成了一支象隊,經過充分準備之後,李定國出兵進攻清軍,他的軍隊士氣高漲,軍紀嚴明,從雲南、貴州一直打到湖南,連戰連勝,收復了幾座重鎮。

接著,又兵分三路進攻桂林。駐守桂林的清軍主帥孔有德幾次派兵迎戰,但雙方還沒有交戰,清軍士兵就嚇得四下逃散。孔有德不得不親自帶兵督陣到嚴關和明軍對壘。李定國大軍一到,前面是高大威武的象隊,後面是雄氣昂揚的士兵,大象陣的怒聲吼叫,把清軍戰馬嚇得到處亂竄。忽然天又下起大雨,電閃雷鳴,象群趁勢一沖,清軍大敗而逃,明軍奮勇追擊,殺得清軍一敗塗地。

孔有德撤進桂林城,緊閉城門。李定國把桂林城緊緊包圍起來,日夜猛攻,明軍亂箭如雨,在城墻上防守的孔有德前額中了一箭,孔有德見大勢已去,便放起一把火,投到火裏自殺了。

永歷帝得到李定國大勝清兵的捷報後,非常高興,下令封李定國為西寧王。接著李定國又帶兵打下永州、衡陽、長沙,逼近嶽州。清廷大為震驚,連忙派親王尼堪帶兵十萬反攻長沙。李定國得到這個消息,便主動撤出長沙,而在到衡陽的路上設下伏兵,準備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尼堪親自率兵追擊,中了明軍的埋伏,清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尼堪當場被明軍士兵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