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扣留葉哈雅(第2/3頁)

元載一口氣說到這裏,他發現自己有些跑題了,便歉然地笑了笑道:“我為什麽說這些呢?因為我想到了回紇人,他們人口其實並不多,最多也就百萬人,不僅是他們,匈奴人、突厥人,這些漠北的遊牧民族從來都是我們中原的心腹大患,一千多年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原的入侵,可是我們歷朝歷代都沒有辦法解決北方的威脅,我認為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漠北納入我們的版圖,如果能借這次機會一舉蕩平回紇,我希望大唐繼續向北進發,修建‘唐直道’,以軍鎮的方式向北方移民,將回紇人南遷入中原,打散安置,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對漢文明的威脅。”

元載說得慷慨激昂,這是他整整考慮了三年的方案,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提出來,今天,他終於找到了提出自己見解的最佳時機。

或許是受元載的影響,大殿內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裴佑和崔寓都表示大唐積弱已久,一場碎葉戰役已經耗盡了剛剛恢復的一點點國力,大唐要恢復到開元時的強盛,至少需要三十年的時間積累,應勵精圖治搞好內政,二十年內不宜再進行大規模戰爭,吐火羅和藥殺河以西地區和碎葉不能相提並論,並不屬於大唐的核心利益,不值得為了它們罄盡國力和大食爭奪,應該與大食締結和平條約,倒是回紇一直就是懸在大唐頭頂上的一把劍,這次回紇發生內訌正是絕好的機會,若錯過這次機會,將來大唐再攻打它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對於裴、崔二人放棄吐火羅的意見張煥也笑而不語,這並不代表他的觀點,雖然吐火羅和藥殺河以西的康國、安國等地現在大唐暫時無法奪取,但並不等於就要放棄它們,國與國之間是不會有永遠的朋友和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國家利益,大唐和大食之間現在或許會締結和平條約,但將來事誰又能預料得到呢?

張煥沒有說話,一直默默地聽取眾人的發言,他發現楚行水幾次欲言又止,便微微笑道:“楚愛卿有什麽話就請直說,朕需要聽取每一個人的意見。”

楚行水是上一代七大世家家主中唯一在世之人,是相國中資歷最老的一個,他也已經六十多歲,快到退仕的年齡了,見張煥問他,楚行水便站起來笑道:“我和大家的觀點是一致,大食離我們太遙遠,即使征服了它,也無力治理,我贊成先滅回紇,不過我還有另一種想法,那就是大唐應同時與拜占庭帝國也保持一種良好的關系,這種關系最好的媒介就是貿易,朝廷應大力鼓勵大唐商人走出國門到西方進行貿易,而不僅僅是胡商來到大唐,同時也應擴大海路貿易,以揚州和廣州為海港放開民間商人到西方獲取利潤,大量海外貿易不僅可以帶來手工業的繁榮,更能為朝廷財政帶來新的收入渠道……”

……

這次會議一直開到次日淩晨才結束,眾人暢所欲言,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戰略方案,包括對大食、拜占庭、回紇以及吐蕃的基本國策,對大食、拜占庭以和為主,雙方建立起良好的貿易關系,大力鼓勵東西方貿易以促進大唐經濟和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吐蕃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唐軍無法進入,則以壓制為先,嚴禁中原的物資流入吐蕃,盡可能地保持吐蕃國內的內訌狀態,讓吐蕃在內訌中逐漸削弱消亡,而對回紇則達成一致意見,大唐應在二三年內徹底滅亡這個草原民族,將大唐的疆域向北擴張,以軍鎮、移民、直道的方式將漠北與中原聯系起來。

天剛剛亮,一道緊急命令從長安發向了靈州。

……

靈州,就是從前的靈武郡,朔方節度使所在地,統率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個受降城,轄靈、夏、豐三州之境,原駐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隨著吐蕃漸漸走向衰落,大唐的防禦重點開始向西、向北轉移,朔方節度使的地位逐漸提高,在年初進行的兵力調整中,西域都護府一躍成為大唐第一駐兵重地,共駐兵十二萬,並在其下成立了北庭、安西、碎葉、大宛四大都督府;其次就是朔方節度使,駐兵達十萬人,成為大唐的第二大節度府,同時削減了隴右、河西、河東以及範陽的兵力。

為防止形成新的節度使專權,朝廷采取了三個有力的措施,一是各節度的軍費和糧食皆由朝廷負擔(西域都護府用軍戶屯田制除外),嚴禁軍方擅自在各駐地謀利;其次就是由禦史台定期派駐軍事監察使,監察各軍可能出現的違規舉動;第三則是實行節度使輪換制,由中央朝廷十六衛各大將軍輪流擔任各地節度使,以及西域都護府轄下四大都督,每屆任期四年。

目前的朔方節度使是左監門衛大將軍李雙魚,這位張煥的老部下向來以忠誠、謹慎而著稱,這天中午,他收到了由長安發出的八百裏加急快報,是張煥的一份手諭,命令他就地扣留大食使者葉哈雅。